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樊綱教授12月底分享了《新時代下的宏觀經濟形勢和資產配置》,他認為:近期經濟增長速度連續下滑,經濟增長速度預計保持在6.5%-7.0%。中國應對經濟過熱不是用危機的辦法快速消除過剩產能和債務問題,而是通過“軟著陸”讓問題逐步暴露,這一結構性調整正在進行,也將繼續。
國際上,美國與歐洲經濟復蘇強勁;美聯儲再次加息,已進入正常水平;“特朗普效應”體現在減稅、貿易戰、軍費支出、基礎設施建設(1萬億美元)。這些政策變化的效果已經被市場消化了一部分,但更大的實際影響還有待顯現,如外貿、資本流動、匯率、利率等等。
對于特朗普推動的美國減稅方案帶來的影響,樊綱認為不用過度擔心資本外流的問題。因為從美國最新的減稅政策看,實際減免稅率并沒有名義上那么高。而且結合實際產業看,減稅和產業資本回流也并不是直接的因果關系。隨著中國資本賬戶的開放,這樣國際間資本的流動會趨向于常態化,所以并不用過分擔心。
對于當前有人提出的中國經濟進入新周期的問題,樊綱認為,不要經濟稍微好一點就說新周期來了,新周期還遠沒有到,不要太樂觀。“中國經濟在2016年完成觸底后不會馬上反彈,還要在低谷徘徊一段時間,因為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他舉例說,還有很多過剩產能、僵尸企業、債務問題要解決。經濟還在調整過程中,各產業內部的整合正在發生,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等調整的過程會很長。而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本身趨于“中性”,而不是繼續過緊。
樊綱表示,在低谷徘徊期,中國經濟增速會有波動,今天高一點,明天低一點,維持在6%到7%之間,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比較穩定,基本是中性的,不緊不松。展望未來經濟前景,樊綱認為,經過這段經濟調整的過程后,中國經濟的效率會更高,轉向高質量的發展。
全球化的腳步不會停滯、不會逆轉,只是進入新的階段:貿易保護增多、稅收競爭和投資競爭加劇。一帶一路的“經濟合理性”在于中國的高儲蓄與未來的發展空間;企業也需要適當“走出去”,進行全球資源配置;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走出去”,要充分分析與估計機遇與風險。
中國房地產市場波動呈現兩極分化。穩定市場,短期政策很必要,可以說沒有2015年以來的“限購政策”,我們現在可能還在房地產泡沫的“盛宴”當中;短期政策長期化會導致市場扭曲,因此需要供求兩側的長效機制建立穩固的供求平衡。房地產要堅持市場化道路,堅持發揮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不能回到政府供房的老路上去;住房市場的穩定發展,不意味房價不變,而是指房價與收入的比例關系基本穩定;要在供求兩方面同時進行改革與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