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從地理概念上看,是由一個海灣或相連的若干個海灣、港灣、鄰近島嶼共同組成的區域。世界上最發達的區域往往集中在江河湖海交匯的地理灣區,在全球化不斷演進的當下,發展條件最好的、競爭力最強的城市群,大多集中在沿海灣區。
縱觀全球經濟發展,灣區已成為帶動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引領技術變革的領頭羊,由此衍生出的經濟效應則稱之為“灣區經濟”。
名列“世界三大灣區”的東京灣區、紐約灣區和舊金山灣區,此外還有倫敦港、悉尼灣區等著名灣區。它們無不是“開放、創新、宜居、國際化”的代名詞,是城市化進程的典范,也是中國幾大沿海城市群發展的對標者。
東京灣區:“產業灣區”有效應對“城市病”
日本的東京灣區聚集了日本1/3人口、2/3經濟總量、3/4工業產值,成為日本最大的工業城市群和國際金融中心、交通中心、商貿中心和消費中心。
東京灣的開發始于17世紀初的江戶時代,但直到19世紀中葉之前,東京灣基本上還只是一個物流中心。良好的岸灣條件和19世紀下半期后不斷的填海造陸,特別是二戰以后城市化加速,環繞東京灣的海濱90%都被開發成人工海岸線,出現了很多人工島嶼。到今天,東京灣填海面積已達252.9平方公里。
東京都大灣區順應了近40年來全球化浪潮,在東京灣的沿岸,橫濱港、東京港、千葉港、川崎港、木更津港、橫須賀港六個港口首尾相連,形成馬蹄形港口群,年吞吐量超過5億噸。這六大港口與羽田、成田兩大國際機場和東海道等新干線一起,構成了便捷的海陸空立體交通網,促使東京灣地區逐步形成了京濱、京葉兩大工業地帶,鋼鐵、石油化工、現代物流、裝備制造和高新技術等產業十分發達。日本年銷售額在100億元以上的大企業有50%設于灣區,三菱、豐田、索尼等一大批世界五百強企業總部均設于此地。東京灣區可稱為“產業灣區”。
舊金山灣區
產業的集聚帶來了人口的集聚和城市化的升級。在城市化浪潮中,東京與周邊的神奈川、琦玉和千葉三縣已渾然一體,構成東京大都市圈。其面積占全國總量的3.5%。區域內有東京、橫浜、川崎等一批大城市和工業重鎮,GDP總量約占全國1/3,2015年常住人口3800萬人。日本政府國情調查數據顯示:每平方公里4千人以上連片的人口密集地區,即DID(Densely Inhabited District)人口比率(類似于中國的城鎮化率),東京都已高達98.2%,東京大都市圈也達89%,日本全國為67.3%。人口大聚集帶來的好處是促進了服務業和和知識經濟的發展,形成聚集經濟。其開放帶來了多樣性,形成了高效率的城市化模式。這里有全世界最密集的軌道交通網,灣區內80-90%通勤客運依賴軌道交通。
人口大聚集也帶來了城市病。東京經濟大學周牧之教授撰文指出:“當東京大都市圈人口達到1~2千萬時,人們都曾大呼大城市病不得了。但到其人口達到3千萬、甚至接近4千萬時,其大城市病反而沒有那么明顯了。因為東京提高了高密度人口聚集下的管理、運營能力。從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到日常管理水平和能力都在不斷提高??梢哉f,東京作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大都市圈,城市病卻是最少的一個。”
紐約灣區:華爾街和基金小鎮成就“金融灣區”
美國紐約灣區是又稱為紐約大都市區,由紐約州、康涅狄格州、新澤西州的共31個縣聯合組成,集聚著曼哈頓、制藥重鎮新澤西、常青藤盟校哥倫比亞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等優勢資源,是美國最大商業貿易中心和國際金融中心,也是世界金融的核心中樞。紐約灣區自19世紀中期開始逐步發展,如今以發達的金融和制造業、便利的交通、高水平的教育和優良的環境吸引了超過4347萬人口。它具有開放的經濟結構、高效的資源配置能力、強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和發達的國際交往網絡,發揮著引領創新、聚集輻射的核心功能,其金融業、奢侈品、都市文化等都具有世界性的影響力。
紐約曼哈頓是CBD的發源地,也是聯合國總部大樓的所在地。曼哈頓南部一條長不足1英里、寬11米的街道——華爾街對于世界金融業具有魔幻般的影響力擁有紐約證券交易所和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美國7家大銀行中的6家,2900多家世界金融、證券、期貨及保險和外貿機構均設于此。紐約的對外貿易周轉額占全美的1/5,制造業產值占全美的1/3。全美最大的500家公司,1/3以上的總部設在紐約灣區。
如果曼哈頓是華麗的交響曲,那么同處紐約灣區的都格林尼治對沖基金小鎮,則是田園小調。作為康涅狄格州的一個小鎮,它的面積很小,只有174平方公里,卻集中了五百多家對沖基金,其中有些公司一家就掌管著1500億美元規模的資金。它是全球對沖基金“大本營”,小鎮除了稅收及配套政策優惠外,它和紐約的距離大約相當于廣州到深圳,其區位因素也是其吸引眾多基金及金融服務人才集聚的獨特優勢。
歷經國際分工的百年淘洗,紐約灣在城市化進程中,形成了全球矚目的“金融灣區”。
舊金山灣區:從淘金熱土到硅谷的涅槃
舊金山,顧名思義,19世紀是美國淘金熱的中心地區。如今,舊金山灣區以氣候適宜、環境優美、科技發達著稱,擁有舉世知名的硅谷和斯坦福、加州伯克利等20多所著名大學,谷歌、蘋果、Facebook等互聯網巨頭和特斯拉等企業全球總部。
縱觀其形成史,大體來說是非政策規劃出來的。其中的核心硅谷,位于舊金山灣區東南部,是一片夾在舊金山和圣何塞兩座城市間的25英里狹長區域,始于斯坦福大學為了創收在校園一隅開辟的科技園區。
國防部和宇航局成為硅谷最早的風險投資者,1950年代美國軍需市場70%的半導體產品都放在硅谷生產,舊金山灣還是美國海軍面朝太平洋的重要戰略中心,是海軍的研發基地,打下了堅實的無線電和軍工技術基礎。“硅谷之父”特曼教授1924年到斯坦福任教并創辦電子通訊實驗室,1930年代,他資助兩個學生在一間車庫內成立了惠普公司(HP),此后,“車庫文化”影響了一代代硅谷創業者,蘋果公司和Facebook等初期都成長于車庫。在特曼的推動下,斯坦福大學成立了工業園區,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產學研高度結合的工業園區,也是日后全球效仿的焦點。
此后,硅谷從集成電路和個人電腦產業鏈,慢慢轉移至軟件和互聯網。如今在各項產業都較為成熟的階段,開始探索新興創新產業。硅谷一路發展過來都極具行業示范效應,創造、引領科技發展新方向。
舊金山灣區把握住了第三次世界科技浪潮的趨勢,形成了以硅谷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美國目前600家風險投資公司,約一半在硅谷。大學與企業互動合作、擁抱創新的工程師文化、匯集全球精英人才、鼓勵創業的“車庫文化”……眾多因素的集聚,生成了一個能使技術創新活動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系統,造就了硅谷長盛不衰的傳奇,也成就了世界第一大“科技灣區”。
東京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