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張孝德,1956年生,山西長治人。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行政學院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公共經濟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常務理事、中國鄉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青海省工程咨詢中心專家委員會高級顧問,擔任多家地方政府的經濟顧問。
主要從事宏觀經濟與區域經濟、生態文明與生態經濟研究;跟蹤研究生態文明與生態經濟研究20多年;出版有《文明的輪回——生態文明新時代與中國文明復興》、《生態文明立國論——喚醒中國走向生態文明主體意識》等多部專著,主持完成有關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委托的20多項重大課題。
9月末的一個周末,國家行政學院的園區相對安靜了不少,但這有可能是表面現象,只是里面的有些學者在安靜地忙碌與應接不暇中。這一天,當記者與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中國鄉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城市化委員會專家顧問張孝德教授開始交流時,他剛送走上一波客人,甚至來不及寒暄,狀態切換之快令記者感嘆,這也印證了其先前留給記者的忙碌印象。之前與張孝德聯系采訪時,其當即痛快答應,采訪時間約在兩次出差間隙周末的一天,這是在十幾天的時間內難得協調出的一天。
一開始交談,記者就感覺,張孝德作為研究生態文明多年的學者,邏輯清晰,出口成章,理論性強,他指出“三+”龍頭科技支撐下,中國獲得生態文明時代的新后發優勢,并邁向生態城市化。
生態文明建設不等于環境保護
張孝德表示,目前理論界和在實踐中,地方政府對十八大提出的生態文明戰略認識,與十八大以來賦予生態文明建設豐富的內涵和重大的使命差距較大,對生態文明認識仍停留在環境保護和植被綠化上。張孝德認為,這是一種非常狹隘的認識。環境危機確實是當代人面臨的最大危機,生態文明建設起源于解決環境保護的問題,但不能把十八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等同于環境保護。
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體”生態建設戰略,可以說基于東方系統智慧和辯證整體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觀,嘗試走一條不同于西方新治理之路,不同于工業文明的新文明之路。這才是十八大提出生態文明應有的內涵與高度。
如果說十八大提出的生態文明等同于環境保護的話,張孝德認為我們不需要提生態文明這個概念了,因為發達國家在治理環境、修復自然的路上已經走了將近半個世紀。實踐證明,西方發達國家這種西醫式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環境治理,是一種治標不治根的治理。通過“五位一體”來治理環境,這才是生態文明的本質所在,這樣的生態文明在西方發達國家沒有。可以說這是中國式新治理之道。
張孝德指出,從深層次講,我國從根上與系統整體上化解西方工業文明危機的“五位一體”的生態文明戰略,觸及到的是價值倫理、哲學思維、經濟形態等的整體革命。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體”的生態文明,已經超出了單純的環境問題,是一種基于東方智慧與馬克思哲學的新文明模式的創新。這種創新既有包含著“天人合一”的古老東方智慧,也有馬克思的整體辯證法哲學。
張孝德提醒,從系統辯證思維診斷,就當今根源于西方的工業文明而言,我們面臨的危機不僅僅是環境危機,而是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精神等一系列的危機,是整個工業文明體系的不可持續性。
從這個角度上看文明,就容易理解,生態文明是我國必須走的一條與發達國家不同的標本兼治的新治理之路,更是一條繼工業文明之后的新文明之路。生態文明的概念,在20世紀80年代理論界就已經提出,但我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將生態文明上升到國家戰略的國家。可以說,在生態文明時代,中國走在世界的前面。
“三+”龍頭科技使中國獲得新后發優勢
為什么說生態文明開啟一個新時代?張孝德從馬克思主義觀點指出,判斷一種新文明模式、一個新時代的到來,有三個最重要的標志,一是支撐新文明的經濟形態是否出現,二是引領新文明的新哲學、新思維、新文化是否出現,三是支持新文明的新科技是否出現。
張孝德表示,自從十八大以來,支撐生態文明的新經濟形態正在形成之中。習近平提出的“兩山理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就是對生態文明時代新經濟的描述。正在快速升溫的綠色消費、低碳消費、健康消費、文化消費將會成為推動綠色經濟、新能源經濟、低碳經濟發展新動力。在綠色發展理念指導下的生態經濟是從根本上化解環境危機的新經濟。
張孝德指出,到今天為止,支撐我國生態文明的“三+”龍頭科技已經浮出水面。第一是新能源,比如光伏發電等,它能從根本上解決能源環境危機。目前以光伏發電為主導的新能源革命,就像十八世紀瓦特發明蒸汽機一樣,是一次對傳統石油、煤炭能源顛覆性的革命。而中國的光伏發電裝備制造業,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光伏發電量,以及其技術均走向世界前列。第二是互聯網技術,它能對原有資源進行跨界分配,重新整合,降低成本,提高資源使用效率革命。當今流行的打車軟件和網絡共享單車的出現就是互聯網技術下共享經濟的典型表現,并直接影響民眾的生活,對未來的生態文明是一個重大的促進。目前中國是世界上互聯網市場最大的國家,特別是手機支付,所占比例從2014年的33%提升至目前的75%以上,真正走在世界前列。第三是快捷的交通技術,比如高鐵技術和新能源汽車。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鐵從長遠來看,它是一種快速、安全、節能的交通方式。在未來,高鐵技術和互聯網技術、新能源相疊加,將極大改變我們的生活和生產方式。對于這三種技術,我國已經走在世界前列,與發達國家相比,這是我們走向生態文明的新后發優勢。
“三+”龍頭科技引領中國邁向生態城市化
在中國邁入生態文明的時代背景下,我國的城市化走向也成為了一個新問題。在張孝德看來,未來我國城市化的走向面臨兩大抉擇。一種是在工業文明思維下的城市化。這種工業文明時代的城市化,就是目前我們正在進行的追求城市的規模化,缺乏環境約束、能源約束、過度追求城市經濟功能的城市化。這種城市化給我們帶來許多副作用,特別是城鄉兩元對立、導致鄉村消失的城市化,是導致中華文明傳承斷根的城市化,因為中國五千年文明之根在鄉村。
張孝德講,另外一種走向的新型城市化,就是在生態文明時代的城市化。決定中國未來的城市化之路,除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綠色經濟支持之外,對未來城市化影響最大的就是前述所說“三+”龍頭科技。縱觀近代以來的城市化發展史,可以發現,通訊技術、交通技術和能源技術直接決定了一個這個時代的城市發展模式。18世紀到19世紀,英國引領的世紀城市化是依靠手搖電話、蒸汽機、火車等技術決定的城市化。這種技術決定了西歐的城市化是小城市主導的城市化,因為這些技術輻射范圍有限,導致城市半徑很小。二戰后,以美國為首引領的世界城市化,是依靠無線電話、發電機、內燃機、飛機等技術支撐的城市化。這種一種大規模城市主導的“攤大餅式”的城市化,因為這個時期的技術機動性強,輻射范圍大,也直接延長了城市的服務半徑。當然,這一時期的城市化也出現了很多城市病。
生態文明背景下,在新的“三+”龍頭支撐下的城市化之路,是近代以來第三次城市化之路。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未來的城市化是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新城鎮化。在分布式新能源、移動互聯網、高鐵與新能源汽車支撐下的中國城市化之路,將是一條按照天人合一自然觀、低碳化、綠色化、更加人本的城市化之路,是小規模城市化主導的城市化。張孝德指出,分布式能源與移動互聯網技術是決定此次新型城市的重要技術。石油、煤炭能源喜歡大規模效應,偏愛大城市,排斥鄉村,導致了城市與鄉村關系是“非此即彼”的兩元對立,而分布式能源與互聯網恰恰使古老的鄉村、小鎮就地文明化,成為可能。生態文明時代的城市化是鄉村文明復興的城市化,是城鄉與鄉村兩元共生循環的城市化。特別是分布式新能源,使鄉村比城市化有更大優勢。
張孝德認為,在這種背景下,在生態文明時代新技術支持下,未來我國的城市將由小規模城市主導,而且城市化過程中不排斥鄉村,將會出現人口在城市和鄉村之間雙向流動的現象,最終呈現小而美、小而優的智慧化、田園化、低碳化的城市化,而且也是田園城市、溫馨小鎮、詩意鄉村共生的城市化并存、共同發展的態勢。這才是生態文明下的城市化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城市邊界、城鄉邊界將被打破,任何一種形態都不會壟斷經濟社會發展功能,將會由多種形態共同承擔。
應對生態城市化需要多方著手
張孝德指出,由于一直以來我們對生態文明的解讀沒有上升到時代與文明的高度,未能以生態文明的思維來設計思考中國新城鎮化之路,以至于我們今天城市化的理念和思維仍然停留在工業文明思維的框架里,甚至在十三五規劃中涉及的城市化規劃思路依然停留在這一層面,許多地方城市化規劃仍然滯留在大規模城市上。這使目前所謂的“新型城市化”沒有多少新意,也令張孝德感到著急并一直呼吁。
早在20多年前著有《文明的輪回——生態文明新時代與中國文明的復興》一書的張孝德,這些年一直重視并秉持這種學術方向。據張孝德回憶,上世紀80年代曾經出現了一個研究生態文明的小高潮,他就是那個時候開始關注生態文明研究,并圍繞這個問題寫成了這本書。其醞釀和沉淀多年的專著提出的一些觀點,比如,未來是生態文明的時代,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是政治、經濟、文化等發生重大變革的時代,以及生態文明下一些文化和科技等的描述和理論,已經證明與今天發展現實高度吻合。
張孝德表示,鑒于現有經濟體系中仍然存在著低效、高耗的現象,我國未來要重點發展支撐生態文明的經濟體系,大力推進綠色經濟、循環經濟、生態經濟發展。
張孝德認為,為了解決城市病和應對未來的生態城市化浪潮,必須將生態文明導入我們的城市化發展規劃中來,反思我們的現有的城市化路徑并重新設計,這也是今天乃至十九大之后我們需要高度重視與研究的一個重要命題。不僅如此,張孝德還認為,我們要把生態文明提升到時代的高度,作為我國走向未來的一個新目標、新導航來重新設計我們的城市與鄉村。
為了達到生態文明的理想狀態、應對生態城市化浪潮,張孝德表示,需要多方面著手。首先,要破舊立新,突破目前戰略思維上的障礙,突破原有頭腦中工業文明下城市化的思維模式限制,樹立生態文明下的城市化創新理念。當生態文明的理念提出后,城市化也要放在這個背景下考慮,否則就落后了。這也是我們接下來規劃和建設城市需要突破的思維障礙。其次,一定根據生態文明時代“三+”龍頭技術(分布式能源、互聯網、高鐵交通)來規劃我們未來的城市化之路。第三,將城市發展的最終目標確立在以人的幸福為目標上來,而不是以GDP高低論英雄。第四,轉變“城市越多越好、城市兼并鄉村”的一元化思維,讓城鄉共生,共同發展。要取消以單純城市化率來評價城市化發展程度的標準。未來生態化城市化是人與自然更加均衡、城市、鎮、鄉村更加結構合理、均衡、能耗更低、健康幸福度更高,這才是重要的評價指標。
翻看張孝德的簡歷,其經歷豐富:先是參軍,高考恢復后,退役考入大學,畢業成為政府干部,為了出書,列好幾萬字的提綱后,在那個盛行下海經商的年代,毅然轉入大學執教,后來申請了北京大學的訪問學者,上世紀90年代末,又以不惑之年的身份就讀博士,成為生態文明領域的一位學者。
在記者看來,這恰恰證明了其身為一名生態文明研究學者的執著。對此,張孝德說:“生態文明這件事很大,需要一輩子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