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 作為全球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跨流域調水工程,南水北調工程備受關注。城市化委員會榮譽顧問、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科院水資源所名譽所長王浩指出,跨流域調水是最后一個殺手锏,也是最為無奈的方法。
王浩指出,一個具體的跨流域調水工程進行與否,存在一系列的判斷準則,包括經濟準則、效率準則、工程準則等。對一個地區來說,首先是先考慮節水,然后是當地水挖潛。這兩種手段的邊際成本都上升到很高的情況以后,才考慮最后一個手段,就是跨流域調水,這是最后一個殺手锏。因為中國不少地區在缺水的同時,還存在大量浪費。跨流域調水是最為無奈的方法,拆東墻補西墻又耗資巨大,易引發巨大的地方利益博弈,以及生態、移民等難題。
王浩曾說,“應像避免戰爭一樣避免調水工程”。在他看來,調水工程有利有弊,如果利大于弊,并可通過工程或非工程措施將不利影響降到最小,且工程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的調水工程是實現水資源合理配置必不可少的措施。對某一地區來說,如果通水節水、挖掘內部供水潛力后,水資源供需矛盾仍不能解決的話,調水工程也是必要的,比如黃淮海東部平原的可持續發展就離不開南水北調工程。
從法律層面看,《水法》第三條明確規定,水資源是屬于國家的,國家有權力統一配置水資源。但從情理來看,水源區為了保障水質,犧牲了自己的發展和利益,受水區應該給水源區一定的補償。對此,王浩認為,國家應該出臺長效生態補償機制,或由國家出臺優惠政策和提供資金給水源區補償,或在供水水價中增加生態補償基金,以此返還水區,促進水源區的產業升級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