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話題】
2014年12月29日,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對《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設計標準》(征求意見稿)(簡稱《標準》)進行公示,《標準》規定了今后北京新建的社區需配建不少于800平米的社區養老服務用房等內容。這一《標準》將對北京的養老服務業產生怎樣的影響?《城市化》雜志特邀長期專注養老產業領域研究的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委員、潤土咨詢董事長于貴紅女士發表評論。
于貴紅:從《標準》出臺的背景看,它是我國近兩年內一系列支持養老服務業發展政策在地方上的深化。近年來,我國陸續出臺了很多關于支持養老服務業發展的政策,其中比較重要的包括2013年出臺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35號),這一綱領性文件明確強調養老服務設施要進行分區、分級規劃;2014年2月,住建部、國土部、民政部及全國老齡辦聯合下發了《關于加強養老服務設施規劃建設工作的通知》(建標[2014]23號),進一步指導養老服務在地方上的落地工作。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出臺的這一《標準》,正是對上述政策的落地與深化。
總體來看,這一《標準》的實操性非常強,同時具有兩大優點,一是將養老服務設施進行了分級,分為街區級、社區級和建設項目級,并對三個級別的規模、配套建設、服務半徑等做出了詳細的說明,使得《標準》在具體操作中有了明確的杠桿。二是規劃細致、指導到位,建設單位拿到這一規定后,能夠非常明確其中的建設標準。比如,其中提到“社區場地高差部位的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坡道、臺階應同時設置,坡道寬應不小于1 .20m,坡道坡度應不大于1:12。”這樣用數字說話的內容實際操作指導性非常強,也意味著《標準》的落地速度將更快。
對于養老地產而言,雖然它是以要求的形式出現的,但客觀上必然會起到促進行業發展的作用,一方面養老地產開發將有硬性的標準規范其建設,另一方面具備了這些針對性配套設施的養老地產必然將更受消費者歡迎。更重要的是,這樣一個細致的《標準》出臺,還將促進養老服務行業基礎設施的發展,促進整個養老服務行業的進步。目前我國的養老服務行業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十分欠缺,很多社區中并無養老服務設施,有了這個《標準》,新建社區必須配備養老設施,而老舊小區則可以根據需要進行改造,這將為北京市養老服務業的發展提供非常好的場所和設施。我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中曾提到,到2015年,中國“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數達到30張”,2020年,達到35—40張。有了這一《標準》作為基礎設施保證,那么在北京市范圍內,這一目標將不難實現,這將極大地緩解北京養老床位供應不足的現狀。同時它也是十分接地氣的《標準》。北京市推行的“9064”養老模式提出,到2020年,90%的老年人在社會化服務的協助下居家養老。這說明,居家養老仍是主流。潤土咨詢幾年來的研究數據也顯示,未來理想的養老方式應是“居家養老+社區日間養老中心照料”相結合,使老人在不離開家的情況下就能接受社區的幫助,讓老百姓在居住地就近享受養老服務。
此外,《標準》中涉及的養老設施規模、床位數等的設置也非常合理,硬件上不求豪華,但需要在服務中做提升,因此這樣的養老設施在價格上也將更親民。反觀一些豪華養老機構與地產項目,雖然服務的對象定向于高端人群,但因硬件設施豪華導致價格偏高、服務成本上升,致使許多高端養老項目床位銷售不盡如人意。并且規模太大、太豪華的養老社區,必然會給經營和管理帶來風險與難度,進而使服務質量受損。《標準》的出臺在拉近養老服務設施與老百姓距離的同時,更指導了服務單位如何根據需要配置合理的設施,控制成本,服務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