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雜志報道 城市化委員會專家顧問、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副院長曲建12月7日在“一帶一路”國際創新論壇上表示,勞動密集型產業上世紀80年代向我國沿海地區轉移,而今天,勞動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由沿海地區向內陸及海外轉移,為境外產業園區的發展提供了機遇。
曲建認為,“一帶一路”倡議推進時,恰逢中國沿海地區產業轉移開啟新一輪世界性產業發展的新周期。自20世紀50年代始,全球范圍內已完成三次產業轉移浪潮,平均20年就完成一次大型的產業轉移,目前正在啟動第四次產業轉移。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參與了第三次產業轉移和正在發生的第四次產業轉移,產業由我國東南沿海向非洲、東南亞轉移。轉移的產業也發生實質性變化:五年前,中國向外轉移的主要是簡單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鞋帽、服裝、簡單的加工組裝類的產業,五年后,排在第一位的是IT業,其次是資本密集型的產業。這為打造境外園區、吸引中國產業在境外落地帶來機會。
自2003年起中國對外投資數據發布以來,十多年來,對外投資規模保持了較快的增長態勢,2015年對外投資額首次超過利用外資額,2016年達到1961.5億美元,由2002年的全球第26位躍升至2016年的第2位。曲建指出,從對外投資的產業結構來看,過去資源類投資比重偏大,制造業投資比重偏低,與發達國家對外投資早期階段十分相似。截至2013年底,能源資源領域在對外投資中的占比達46.7%。“伴隨著能源和原材料投資占比的快速下降,制造業占比將會進一步提升。參考美國、日本和韓國的路徑可以預測,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中國制造’將會成為中國對外開放一個非常重要的增長力量。”他說。
曲建認為,中國制造業“走出去”需要集聚發展,而境外產業園區是服務企業集群式“走出去”的載體。以深圳為例,產業體系由三千多個產業園區構成,產業的轉型升級是伴隨產業園區的發展而實現的。多個亞洲和非洲國家提出參照中國深圳經濟特區的經驗,開發建設本國經濟特區。
曲建表示,境外產業園區全生命周期鏈條包括“投資-建設-管理-運營”,企業只有做好前期的研究工作,才能有效防控風險;詳細區分當地政府和開發企業的職能,是完成對應盈利模式設計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