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级成人毛片免费视频高清/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2021/国产一级内谢a级高清毛片/九九热亚洲精品综合视频 - 俺去俺去啦最新官网在线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4年11月18日
星期一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第三十八期城市化研討會——主題:城鎮化的動力與涵義暨《城鎮化的動力與要務》發布式
時間:2023-07-10 22:16:14 
  時間:2023年6月29日

  地點: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

  主講嘉賓:葉耀先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榮譽顧問

  主持人:蔡義鴻  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城市化雜志社長



  蔡義鴻  很高興主持主題為城鎮化的動力與涵義暨《城鎮化的動力與要務》發布式的第三十八期城市化研討會。

  城市化(urbanisation/urbanization),又稱城鎮化,18世紀由國外學者Dr.Newton提出這一概念。

  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自2008年1月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城市化的研究。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關于城市化的學術爭鳴一直沒有停止過,恰逢由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城鎮化的動力和要務》一書近日公開發行,該書著作者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榮譽顧問葉耀先先生,多年從事城市化領域的研究,對城市化很有獨到見解,提出了許多有學術價值的觀點。今天,我們特別邀請到了該書的作者——葉耀先先生和城市化相關領域的權威專家學者、企業家與媒體朋友,就我國城市化的內涵、動力和主要任務展開深入研討。


出席今天研討會的嘉賓是(排名不分先后):

 葉耀先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榮譽顧問

  沈元勤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原社長

  唐  旭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藝術設計中心主任

  李東禧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原主任、編審

  吳人杰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編輯

  劉燕輝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顧問總建筑師,原黨委書記、副院長

  徐富海  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

  張曉彤  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人居環境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國家住宅與居住環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

  張 雅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高級建筑師

  李迪華  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專家委員、中國生態學會城市生態學專業委員會秘書長

  于長江  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人文學院執行院長、副教授、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專家委員

  李 昊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北京科技公司(創思智趣)總經理

  顧 晴  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副秘書長、城市化雜志副社長、城市化網總裁

  袁于飛  光明日報記者

  呂 偉  搜狐焦點網主編

  劉怡軒  新浪樂居副主編等。

  現在有請《城鎮化的動力和要務》作者葉耀先老師作主題發言。



  葉耀先  諸位先進,下午好!非常感謝蔡義鴻秘書長、李迪華副院長和他們的團隊,使得我今天能在這里和大家分享“城鎮化的動力與涵義暨《城鎮化的動力與要務》發布式”,現在我結合PPT給大家講講《城鎮化的動力與要務》寫作背景和我國城鎮化的動力、要務和未來。

  首先,梳理一下我與城鎮化的學術研究和實踐。包括:1、葉耀先. 中國城鎮化的進展和未來[J]. 建筑學報,2002. (1): 46-48);2、葉耀先. 新中國的城鎮化歷程和經驗教訓[J],《小城鎮建設》,2005,第7期;3、葉耀先.  新中國城鎮化的回顧和啟示[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6.(2):1—7;4、葉耀先,中國可持續城鎮化戰略,《中浦大講堂》系列教材,中國浦東干部學院,2011;5、葉耀先. 城鎮化的動力與要務,《中國科學報》,2014年1月20日,第8版,智庫 。

  在2014年“城鎮化的動力與要務”這篇文章發表后,我就一直想寫這本書。

  2003-2005年負責和參與2個國家專題、1個國際合作課題。

  其中的“城市發展與城鎮化科技問題研究”,屬“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戰略研究”項目29個專題中的第11個,我是專題組成員,任務是協助專題組長撰寫總報告和準備匯報稿(PPT),隨同組長向溫家寶總理和陳至立國務委員匯報,代表專題組長向中國工程院等部門匯報。子課題“城市減災防災關鍵技術和應急系統研究”,我擔任課題組長、研究報告執筆人。

  在“城市發展與城鎮化發展戰略與技術經濟政策研究”,“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戰略研究”項目深化研究專題10中,我擔任專題組副組長,專題報告執筆人。

  在“中國可持續城鎮化戰略研究”,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課題中,我擔任專家組長,負責制定研究方案,同外方談判中方課題經費,向國合會年會報告課題研究成果。在子課題“中國城鎮化情景分析和可持續城鎮化政策建議”擔任課題組長、研究報告執筆人。

  1993年做為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綱要起草組成員,被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授予“做出了突出貢獻”的榮譽證書。

  第二、城鎮化的動力是什么?因為城鎮化與三個產業密切相聯系的,第一產業農業、第二產業工業,第三產業服務業。在附圖1中可以看出,工業從剛開始占百分之十幾,慢慢增加到百分之二十幾,突破了百分之三十,服務業也是同步發展,工業發展到一定水平時服務業快速發展,1994年服務業的年底就業人員人數構成超過了工業,從此以后服務業就成為了城鎮化的主要驅動力。所以說城鎮化的動力是工業和服務業。


附圖1:城鎮化的動力是工業和服務業的發展

  第三、城鎮化的涵義是什么?我國最早提出城市化術語的是《城市規劃基本術語標準 》GB/T 50280—98 Standard for Basic Terminology of Urban Planning,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主編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批準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施行日期:1999年。城市化是“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由鄉村型向城市型轉化的歷史過程,表現為鄉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轉化以及城鎮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又稱城鎮化、都市化”。

  2016年施行的《城鄉規劃基本術語標準 》GB/T 50280—2016 Standard for Basic Terminology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主編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批準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城市化是“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由鄉村型向城市型轉化的過程,表現為鄉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轉化以及城鎮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又稱城鎮化”。把其中的“歷史過程”中的“歷史”刪去了。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2021年4月頒布的《城鄉規劃學名詞》采納了《城鄉規劃基本術語標準》中對城鎮化術語的闡述。

  第四、城鎮化的要務。有8項,分別是:

  1、在城鎮發展工業和服務業,建設住房和基礎設施。城鎮不斷發展和完善。為進入城鎮的人提供就業崗位,改變他們生產方式;提供住房和基礎實施,使他們有房子住,有基礎設施可以享用,改變他們生活方式。同時使原居民工作和生活得更美好。

  2、建設新農村,創生富余勞動力。發展農業和農業機械化,提高勞動生產率,創生富余勞動力。按照產業興旺、生活富裕、鄉風文明、生態宜居和治理有效的要求建設好新農村(第3章)。

  3、建設安全、生態和宜居城市。讓城鎮居民過上安全、舒適和愉悅的生活,使得城鎮更加接近自然生態系統(第4章)。

  4、城鎮管理和城市更新。城鎮管理不斷完善,城鎮不斷更新,減少受“城市病”的困擾,走向韌性城市和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第5章)。

  5、新中國城鎮化的歷程和認知。回顧我國城鎮化走過的路,找出經驗教訓,啟示后人避免重蹈覆轍(第6章)。

  6、世界城鎮化歷程和經驗借鑒。以英、美、法、德和日本等發達國家,韓國、巴西和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城鎮化當作一面鏡子,吸收借鑒,少走彎路(第7章)。

  7、深化對城鎮化規律的認知。認知規律,按照規律辦事(第8章) 

  8、城鎮化的研究和探索。“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戰略研究”項目的“城市發展與城鎮化科技問題研究”、“城市發展與城鎮化發展戰略與技術經濟政策研究”,以及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批準立項的 “中國可持續城鎮化戰略研究”等3個研究項目就是從國家層面開啟城鎮化研究和探索的典型案例(第9章)。

  第五、新中國城鎮化歷程的三個階段。

  1、正常健康發展階段(1949—1958年)。

  計劃經濟。1953年開始“一五” 計劃,大規模工業建設,需要大批人員。

  戶口未影響城鎮化進程。進城人口:1949—1952年,1398萬人;1954—1956年,7700萬人。農村人口通過招工、招兵、招生有序進城。

  人員進城后,就有工作、就有住房、就能享用城市基礎設施。

  城鎮化水平從1949年的10.64%增加到1958年的16.25%,年均增長0.65個百分點。

  進城人員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從鄉村型轉化為城市型,有戶口,成為市民。

  2、大起大落停滯不前階段(1958—1978年)。

  大起:1958—1960年三年大躍進,從農村招工1000萬人進城,城鎮化水平從16.25% 增加到19.75%,年均增加1.75個百分點。

  大落:1959—1961年自然災害,糧食減產,前蘇聯撕毀合同進入三年困難時期,1961—1963年,全國城市2600萬人下放農村。城鎮化水平3年分別下降0.46、1.96、0.49個百分點。1964年內地建設,分散、靠山、進洞。1965年城鎮化水平減少0.39百分點。

  停滯不前: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1700萬知青下鄉; 1958—1978年的20年間,城鎮化水平年均增加僅0.08個百分點,還有幾年負增長。

  3、快速發展階段(1978年——)。

  1978年以后,實行改革開放。1992年后全面實行市場經濟體制。

  城鎮化快速發展,2022年城鎮化水平達65.22%,1978—2022年,年均增長1.04個百分點。

  我國城鎮化水平從20%提升到40%只用了22年,是世界上經歷年數最短的國家。

  快速發展也帶來了一些問題。一是戶籍人口城市鎮化率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 “兩率”并軌難實現。候鳥型流動人口不利于產業技術成長和城鎮化質量提升。城市生活門檻高,短期內進城人員轉為市民難。二是許多開發區土地閑置。規劃面積遠大于建 成區面積。三是有的地方出現認識誤區:城鎮化是刺激房地產,建新城,擴老城,擴大城市面積;城鎮化就是拆農村,抓緊讓農民“上樓”; 全國183個城市提出建成國際化大都市,年均增加1.4—1.9百分點作為奮斗目標。

  第六、我國大城市超前發展。從圖2可以看出,我國1978年1000萬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一個也沒有,2010年1000萬人口的超大城市有6個,到2020年1000萬人口以上超大城市有7個。有學者估計到2035年1000萬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有可能就要達到12個,我國現在的超大特大城市人口占全國的20. 7%, GDP占全國的30%以上。



圖2:中國1978-2010年城市個數和城市規模變化

資料來源 :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


  防止特大和超大城市過度擴張。

  綜合各方面專家比較一致的說法是:“超越了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和經濟社會發展需 要”就是過度。見附圖3。


附圖3:城市綜合承載能力

  專家們當前提出的“堵疏結合、以疏為主”的治理策略包含以下內容:

  1、設置城市規模的“天花板”。2、嚴格控制城市人口、用地規模和市轄區數量增加,禁止整縣改區或 撤市改區。3、區分核心功能和非核心功能,實行去功能化。4、在確保和增強核心功能的基礎上推動部分非核心功能向周邊地區和中小城市轉移擴散。5、劃定城市增長邊界(Urban Growth Boundary)。6、根據綜合承載能力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確定城市建設用地的 “終極規模”;根據自然條件、交通狀況、經濟社會發展、保護耕地和生態環境的需要,劃定城市開發的具體邊界。7、劃定耕地、濕地和生態紅線:保護耕地、濕地和生態空間,形成特大城市區域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和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發展格局。

  有人說中國的現代化,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發展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個特征之一。因此,我們一定要嚴格控制大城市過度發展,出現了超過城市綜合承載能力的過度發展。城市綜合承載能力是包括資源、環境、生態、基礎設施、安全和公共服務這六個因素。

  如果說我們這六個因素通過科技的發展,通過政策的改進,通過生活方式的改變,把綜合承載能力提高了,城市就可以容納了更多的人口了,就會減少用地。也就是說專家們提出來的設置城市規模“天花板”或者增長邊界,這個時候就又要重新改動了。而更關鍵的問題是關于城市綜合承載力的含義和外延至今都沒有準確的界定,特別是公共服務的承載力是怎么測算出來的?

  關于區分核心功能和非核心功能的問題。什么叫核心功能?什么叫非核心功能?現在也很難說清楚。

  所以,這些問題很需要仔細的深入研究,到底如何防止超大城市、特大城市過度擴張?這是我提出來的這六條辦法:

  1、提高城市管理水平;2、完善城市基礎設施;3、按照成本—效益評價城市人口和空間的擴張;4、完善公平競爭的市場政策;5、避免向特大和超大城市傾斜的財政、金融、資本市場和價格政策;6、促進周邊次一級大城市的發展。

  第1條辦法就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我認為可持續城鎮化的關鍵在于城市的管理,一個城市管理好了以后,很多城市病就不會發生了。第3條就是要通過成本效益分析,然后確定城市人口和空間的擴張。如果城市空間擴張了以后,效益好,那就擴張。

  第4條就是完善公平競爭的市場政策。這是很困難的,因為市場競爭本身就是不會公平的,所以這個問題也需要很好的研究。

  謝謝大家!

  蔡義鴻:葉耀先老師用短短的半個小時,將他畢生的精彩學術觀點展現給了大家。他提出城鎮化的動力是工業和服務業,他呼吁戶籍與常住人口兩個口徑的城市化率要盡快并軌,最后他闡述了防止超大、特大城市過度擴張的6點辦法。非常感謝葉耀先老師的精彩報告。現在我們請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原社長沈元勤作主題發言。



沈元勤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原社長

  沈元勤:葉耀先老師確實讓我十分敬佩,這是他在耄耋之年出版的又一力作。我記得在2020年一起討論地震災后重建選題的時候,提到了一些關于可持續城鎮化方面的研究,就確定了《城鎮化的動力與要務》這本書的選題,歷時三年殺青,在疫情防控期間見面十分不便,但我們編輯盡力爭取能在一起討論、修改。

  這本書的出版恰逢其時。書稿有很多珍貴的資料,但我們不希望把書出得很厚,盡量精減,不斷完善,充實一些新內容和新數據,都是基于作者長期在相關行業從事研究工作,包括對國外30多個國家考察積累的資料。許多觀點和理念跟黨的二十大對城鎮化發展的戰略定位相吻合。如二十大報告提到的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加快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托,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我認為這本書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是選題好。因為一本好書是要體現國家之需和時代之需。我們國家現在遇到很多問題跟城鎮化的發展有非常密切的關系,我國改革開放以來,40多年城鎮化快速發展,城鎮化率達到60%以上,整個城鄉面貌發生巨大變化,人均GDP也逐年上升,這很大一部分得益于城鎮化,帶動了房地產、建筑業及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但也帶來的城市病、高房價等一系列的問題和瓶頸。如果把城鎮化作為一個巨大的工程,城鎮化是什么?怎么干?誰來干?我覺得《城鎮化的動力與要務》這個書名就很吸引人,讓人看到書名就想到城鎮化靠什么發展,怎么發展。這也是很多人關注這本書的原因吧。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這些年也出過一些城鎮化方面的圖書,如2017年出版了一本書叫《說清小城鎮》,發行量達到了1萬多冊,《說清小城鎮》對全國121個小城鎮做了詳細調查,其中有一個調研的情況是75%的年輕人是不愿意待在小城鎮。

  今年五一我回老家,在江蘇揚州算是較為富裕的地區,近10萬人口的小城鎮,在發達國家就是個不小的城市,居然連初中都沒有了,就一個小學。我上學的時候村里有初中,鄉里有高中,鎮里是重點高中。也就是說年輕人為什么到縣城買房,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小孩的教育,在縣城沒有房子連對象都找不到。特別是現在國家鼓勵生二孩三孩,如果教育制度安排不合理,勢必導致出現城鎮化發展質量不高的后果。葉先生書中談到城鎮化的動力要靠工業和服務業,現在應該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同發展,合理布置教育、醫療等資源,為城鎮化可持續發展賦予動力,也為鄉村振興留住人才。

  二是內容好。該書既有理論性,也有實踐性;有觀點、有理論,有很多案例;既有國內城鎮化發展的經驗,也有國外發達國家的做法,尤其是關于日本、韓國和臺灣地區等亞洲國家和地區,與我們文化比較接近的那些做法,從地域面積人口密度完全可以借鑒學習;既有管理辦法也有技術措施,包括城市管理、裝配式建筑等;既有發展歷程的回顧反思,也有對未來的美好展望。開篇回答了城鎮化的概念和動力,一張圖展示了城鎮化的動力,體現以人為本的城鎮化,實現產城融合、職住平衡,增進人民的幸福感。后面主要內容闡述了城鎮化發展的八大要務,全面系統地論述了有效推進城鎮化做法。

  三是非常有價值。出版社出好書要有好選題、好內容、好作者。作者要有學術背景,有研究成果的積累。葉先生有豐富的工作經歷和淵博的學識,以及深厚的專業基礎,有長期對城鎮化的潛心研究,他的寫作是基于數據和事實案例的分析,例如圖表的歸納做得很精細。在書的最后,葉先生對我國未來城鎮化的發展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所以,這本書有很好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希望此書的出版能為廣大城鎮規劃、建設、管理的領導、管理人員以及相關專業的師生提供有益的學習參考,希望能為推進我國城鎮化可持續發展,為推進鄉村振興和中國式現代化發揮積極作用。

  蔡義鴻:非常感謝沈元勤社長給大家提供這么一個好的作品,這是你們精誠合作的結晶,是給廣大讀者和社會提供一個很寶貴的精神財富。城市化網是傳播、交流城市化專業知識與信息的互聯網創新服務平臺,做為城市化網的創始人,我們愿意為此做點力所能及的事。非常感謝沈元勤社長給大家介紹了這本書的編輯出版過程以及專業評價。現在我們請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顧問總建筑師,原黨委書記、副院長劉燕輝作主題發言。



劉燕輝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顧問總建筑師,原黨委書記、副院長

  劉燕輝:1985年我與葉老同一天入職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當時的中國建筑技術發展中心),葉老是院長(主任),我是入職的新兵,30多年的淵源。葉老除了當院長這個角色外,很大的角色就是在院里推崇新思想、新思潮,回想起來受益匪淺。像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這樣的英文詞匯,都是從葉老那里聽到的,對年輕人的成長非常有意義。

  首先,祝賀在建工出版社支持下《城鎮化的動力與要務》順利出版。一是內容非常豐富,對城鎮化的動力與要務闡述得很清晰;二是選題好,與時代同步;三是案例多,實實在在、長期積累;四是并非人云亦云,有獨到見解。作為一個學者、知識分子,沒有跟著風向跑,而是觀點明確,實事求是的治學態度在書里得到了充分體現。比如關于裝配式建筑的章節就很客觀。這種真正站在國家的立場、站在行業的立場、講真話難能可貴。

  城鎮化的要務是發展工業和服務業,首先提到建設住房和基礎設施,我覺得在推動城鎮化發展上,住宅建設領域功不可沒,應該排在首要的位置。改革開放初期,在國家住宅水平很低的情況下,我院率先組建了專門研究住宅的機構,針對性地研究了很多課題,包括工業化、住宅產業化等方面。葉老讓我們給住宅產業化做定義,提供了日語、法語、西班牙語、英語的文獻,給出了我國的定義。葉老是中國住宅產業化的開拓者,帶領我們率先啟動住宅領域的國際合作,這在中國的住宅史上可圈可點,是特別重要的一頁。

  啟動國家科技部組建國家住宅工程中心,也是重要環節,過去很少把建筑業、住宅業當作科技部的項目。葉老帶領我院組建了國家住宅工程中心,克服了很多困難,同期組建的有袁隆平的水稻中心、電動汽車中心、高清晰度彩電中心等。這些中心事關衣食住行,是國家發展的命脈。改革開放40多年,住宅領域的發展讓全國人民受益,沒有住宅領域的高速發展,也不可能有今天的城鎮化。

  早年我去日本留學,學習的是日本村鎮建設。日本導師建議我回國后暫不要搞村鎮,說中國村鎮是20年以后的事,你回去要先搞住宅。巧遇,回國后第十天葉老把我調去搞住宅的部門,這對我的職業生涯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當國務院發布新農村建設文件時,正好是第20年的時候,也驗證了日本和中國的城鎮化過程實際上是相似的路徑。

  現在提出好房子,每個時期建設的不能說不是好房子,不能脫離了歷史看問題。這本書收集當年研究小康住宅的十個要素,現在回看那十個要素,比如垃圾處理袋裝化、自行車入庫、預留汽車停車位等,都感到有些落伍了,但當時是很超前的。編寫居住區規范的時候,當時汽車停車率定為不能低于10%。專家在審稿時提出哪有那么多汽車?當時說自行車入庫,配置是按一家1. 5輛自行車考慮的。套型面積要稍大一點,那時的司局級住房是72平方米,現在90平方米算小戶型,發展太快了。所以,我認為住宅是城鎮化快速發展中的重要基礎。

  當前,我國的城鎮化發展速度很快,有沒有逆城鎮化的問題可以討論?現在農村的現狀實際上是令人擔憂的。我當過插隊知青,也經常回到農村去看一看,今天的農村完全不是當時的樣子了,沒有根了,大家都不愿意呆在農村。當時我們知青去農村的時候,抱著最大的一個理想——消滅三大差別(工農差別、城鄉差別、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差別),現在和年輕人講這些,他們不知道,這么多年過去了,好像沒消滅三大差別。現在與城鎮化聯系起來看,不僅包含城鄉差別、體力勞動、腦力勞動這三點,可能還要賦予更新的含義。

  我認為城鎮化這么一個大課題,涉及這么一個大的范圍,而且這么一個趨勢下,反過來我們可能在關注城鎮化的同時也要關注鄉村振興。

  謝謝大家!

  蔡義鴻:劉燕輝總建筑師從住宅建設是城鎮化的動力與要務,談到了住宅產業化在中國的興起,認為城鎮化其核心是人的問題,是如何真正地去推進縮小“三大差別”,關注鄉村振興。感謝劉燕輝總師的精彩觀點。現在我們請張曉彤秘書長作主題發言。



張曉彤  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人居環境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國家住宅與居住環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

  張曉彤:首先向葉老《城鎮化的動力與要務》新作出版致敬!葉老是參加過《中國21世紀議程》的編制工作的老前輩,也是我們的老領導,我所供職的機構國家住宅與居住環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正式由葉老締造的。其英文名稱China 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Human settlements,正是由葉老確認,對應著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中對于可持續發展五個議題之一“人居”(Human Settlements)。

  2015年習近平主席在聯大和全球的領導人共同通過《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時候,首次把城市和人類住區作為單獨的一個目標領域,也就是第11項目標“建設包容、抵御風險、安全、可持續的城市與人類住區”。

  我們在城鎮可持續發展研究過程中發現,近100年來,特別是近10年來,考量城鎮發展可持續性的對象、主體和過程,某種程度上都發生了接近顛覆性的變化。所以,我們必須有一個顛覆性、突破性的思維去對它進行研究、落實,去辨識城鎮化的驅動力和要務。

  葉老著作的主體架構雖然是以一個國內的語境去描述的,但我能非常清晰地感受到他是從全球《21世紀議程》《千年發展目標》《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對于城鎮化發展目標的脈絡進行闡述的。葉老作為這些可持續發展議題在中國落實的親歷者,以國際視野,國家意志和地方實踐相互結合起來,給我們清晰地描繪出了我國城鎮化發展形成背景和研究規律,給我們后學者一個非常充分的歷史縱深感。


  再次向葉老表示崇高的敬意,對他的新書表示由衷的祝賀。

  蔡義鴻:張曉彤秘書長用:“親歷者,國際視野,國家意志和地方實踐相互結合起來,給我們清晰地描繪出了我國城鎮化發展形成背景和研究規律”對《城鎮化的動力與要務》一書做了高度的概括。謝謝張曉彤的精彩發言。我們現在請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人文學院執行院長、副教授、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專家委員于長江老師做線上發言。



于長江  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人文學院執行院長、副教授,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專家委員

  于長江:我沒在北京,這幾天在安徽的一個村莊里。我看了葉耀先老師的PPT,也聽了各位的發言,這本書對城市化研究有非常大的啟發。特別是對于我國特有的城市化歷史過程的梳理很有價值,對于如何防止超大、特大城市過度發展提出了很關鍵的建議。

  從未來的角度講,我國的城市化發展已經到了一個關鍵的轉折期,對城市化,傳統的理解,隱含著一個前提,就是我們想象中的“鄉村”和“城市”兩種形態,“化”就是從“鄉村”轉入“城市”的過程。可是,當下傳統意義的“鄉村”和“城市”這兩種典型的形態已經出現了很大的改變,前面有兩位專家發言,也對今天的“鄉村”還能否算是一個完整的形態表示擔憂,而實際情況是,過去二三十年大城市的急劇膨脹,其力量已經擴展到了鄉村。在現代通訊技術、物流、科技變革帶來的這種去中心化的趨勢下,“城市”和“鄉村”這兩種形態的存在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受到了挑戰,“城”與“鄉”的界限,已經在打破中,鄉村的經濟、文化、物流、信息、習俗等越來越多地受到發達地區中心城市的輻射和影響,獨立性在不斷弱化。

  如果從“人”的角度看,全國各地一些比較前衛、引領潮流的人口,比如說15—25歲的年輕人和經濟條件好的人們,他們往往是既喜歡鄉村,又喜歡城市,就是追求一種城市與鄉村相互融合的生活狀態,這種趨勢越來越成為現實需求。

  由此,我個人覺得,從未來看,城市化研究要關注理想的“城市”或“超大城市”的概念和現實形態里,究竟該包含有什么?未來“都市”,可能會需要一種兼容傳統意義“城市”和“鄉村”的社會形態,就是說未來的超大城市里邊也能包含有傳統的鄉土文化和鄉村要素,這樣就使得“城市化”成為一個“城”和“鄉”之間互相包容和兼容的關系,超大城市的發展可能肩負著城鄉社會文化要素兼容的使命,這種新的城市形態不僅是人口多,產業發達,還兼具原來所謂“城”和“鄉”文化的多元社會文明形態。

  蔡義鴻:于長江老師闡述了未來的超大城市里邊也能包含有傳統的鄉村,在城市化過程中,城和鄉之間是互相包容和兼容的新形態。這樣的話我們的城市化質量會更高一點、更好一些。謝謝于長江老師的精彩發言。現在有請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科技公司總經理李昊作主題發言。



李 昊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北京科技公司(創思智趣)總經理

  李 昊:我覺得這就是一個城鎮化的百科全書或者辭海的內容,亮點非常多。

  第一、出版的時間點非常合適。2022年是我國人口第一次負增長,也是一個拐點,包括最新一季度統計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的人口也是首次開始減少,特別是廣州、深圳,包括房價實際上這兩年也是到了一個拐點,城市發展也是到了一個重要的拐點。那么,在拐點到來的時候,我們回望過去三四十年快速城鎮化歷程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說這本書在這個時間點出版,供學界業界學習反思,回顧過去城鎮化的歷程非常有必要。

  特別是近幾年,我們城市規劃行業是往城市更新方向關注更多一些,城鎮化的熱度也沒有前些年那么高了,但是站在當前這樣一歷史拐點,我認為非常有必要重新來梳理我們的城鎮化歷程,并且對它進行一個深入的回顧和反思,那么我覺得這本書也是恰如其時。

  第二、內容的重要性和豐富性。剛才只是簡單翻閱學習了一下,非常受到震撼,對于城鎮化的認識提出了八大方面,包括四個方面是關注硬件,還有四個方面是關注軟件,特別是針對軟件這個部分,我覺得恰恰是城鎮化發展到中后期,因為現在我國城鎮化率已達60%以上,70%之后就進入中后期,那么軟件的影響將會越來越深入。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如何看待我們的城市以及進入中后期之后的城市化,如何進一步優化實現可持續發展,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三、可資學習的創新點。既包括技術內容上的創新,也包括視角上的創新。我們城市規劃的行業視角來說,更多是研究宏觀的城鎮化進程,從整個國家的城鎮化率再到各個區域,再到城市群,然后再到一個城市的一個總規,這樣的一個研究思路,當然這幾年也逐漸結合城市更新往存量空間、中微觀滲透。

  我覺得這本書在宏觀視角和中微觀視角上取得非常好的一個平衡。既能看出對建筑居住和建造方面的技術,也有很多技術的總結,包括創新技術,又能與宏觀的城市管理、城市更新等公共政策相結合。同時有一定的國際視野和前瞻性。關于韌性城市、生物通道等一些各個領域比較前沿的創新技術思路也都有所涉及.

  最后,我談談個人的一些體會。當前在我們快速城鎮化三四十年之后,站在歷史節點上來回顧過去城鎮化的歷程,可能不是說簡單地來評價城市化的好和壞,如何在當前的新形勢下看待我們后續的一個城鎮化,尤其是人口結構、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多個方向,包括經濟增長,全球整體經濟下行比較嚴峻,以及人口結構性變化的形勢下,如何來看待城市未來的發展方向,包括丁克家庭的出現、房價、教育、醫療、社保、養老等問題和發展變化的趨勢。

  關于戶籍制度優化思路的探討。我不算比較年輕的,但在我很小的時候看新聞聯播說城鄉戶籍制度要怎么改善和優化,到我上中學、大學、研究生都一直在提,然而,這么多年過去了,戶籍二元制度依然存在。對于區域和城鄉的發展以及這種固化的路徑,實際上一直有很多這種阻礙,如何實現城市之間、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的公平,更好地促進實現這種公平、公正和正義的城鎮化,可能是下一階段的一個重點。這幾天高考前填志愿是熱點,像河南省130萬考生,北京就幾萬考生,清華、北大錄取的人數北京還是河南的兩倍。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之下,我國戶籍制度伴隨著更多的是一系列發展的權利。

  感謝各位專家!

  蔡義鴻:謝謝李昊總經理用城市化百科和辭海來形容,我覺得很準確。因為關于城市化的涵義,我們城市化委員會成立十五年來專家們也是炒翻天了,不同部委、不同專業、不同角度都有不同的理解,但城市化委員會鼓勵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大家有爭論沒關系,但是有一條原則就是希望把城市化的工作高質量地向前推進。

  剛才李總從戶籍制度的角度談到了社會公平等問題,我覺得可能通過葉老師這本書引導出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體制機制深化改革的探索,戶籍制度應是改革的硬骨頭、深水區。感謝李昊總經理的精彩發言。

  李迪華老師跟我說過,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最大的貢獻就是率先發布了戶籍和常住人口二個口徑的城市化率及其差異率。現在,我們現在請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副院長李迪華老師作主題發言。



李迪華  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專家委員、中國生態學會城市生態學專業委員會秘書長

  李迪華:我有一個快速閱讀的習慣,一個小時之內把一本書讀完。讀完《城鎮化的動力與要務》之后,感覺跟最近讀的其他書不大一樣,書的內容一直就在我的大腦里回旋,那幾天我基本上就沉浸在書里面了。和李昊講的相近,這本書就像是一部關于思考中國城鎮化問題的百科全書,可以引導著我們從多視野和多角度思考。

  在過去的歲月里,無論是我們的教科書,還是我們的管理和政策,基本上都是在尋求一種標準答案,缺少交流與反思,更沒有在已經發生問題的基礎上,通過聽到不同聲音和調查研究去做政策的微調。一些問題出現之后,都要到了非要正視不可的時候才發現仍然不知道該怎么解決。剛才沈老師講的鄉村小學消失的問題,太嚴峻了。有到西部地區支教的學生和我說,遇到有的村子里面一個老師教三個學生三個年級,有的村子7位老師4個學生三個年級。這樣的“學校”或稱之為教學點應該把它保留下來還是撤并掉呢,這不就是城鎮化過程中必須面對的一個真問題嗎?!

  很顯然,這樣的教學點必須保留下來了。這幾位學生太幸運了,能夠每天跟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跟父母生活在一起,從小就在養育它們祖輩們的土壤得到熏陶,從小就在生活中理解自己的生活和文化。過去這些年鄉村小學和教學點幾乎是以幾何級數的速度消失,相關政策出臺的時候,多少人會想到鄉村教育牽連的鄉土文化血脈傳承問題?

  今天中國的城鎮化所面臨的這類問題,如果現在不開始反思,去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案,未來有一天,可能會出現城市容不下,鄉村回不去。關注這樣的問題,必須有對城鎮化的多元視角,葉先生的專著提供了這方面的思考內容和方法論。

  這樣的反思應該從教科書開始。學生能夠閱讀到的城鎮化和城鄉規劃教材,普遍缺乏多樣化問題探討的視角和思維。我在閱讀葉先生的這本書的時候,有和閱讀劉易斯·芒福德的書一樣的體驗,差別是葉先生的書更加接地氣、更加貼近中國人的體驗。希望這樣的書能夠在更大的范圍讓人們來知道,成為規劃、設計專業同學和從業人員非常重要的輔助性讀物,能夠進課堂,出現在相關專業人士的案頭。

  這本書的可讀性非常好。葉先生向我們展示了從感性素材的收集、分析歸納,到方法論的思考,是一個非常完整的體系。書中的每章都是一個獨立的思考,把各個章節放在一起又完整地反映了葉先生對城鎮化40年的發展歷程與成就的持續探索。我們的城鎮化成就是不是可持續的?這些成就能不能讓子孫后代有一天會懷念我們這一代人給他們留下的財富?這樣的問題,需要從多角度探索中國城鎮化的動因、績效和方向,這就是葉先生的著作的價值。

  閱讀這一本書,一定要首先領會每章第一頁上葉先生引用的箴言,它們是葉先生為讀者提供的方法論。


徐富海  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



  蔡義鴻:非常感謝李迪華老師推薦《城鎮化的動力與要務》這本書做為本次研討會的主題。剛才迪華老師認為這本書可讀性非常好,要大力宣傳推廣,并建議成為規劃、設計專業同學一個非常重要的輔助性讀物。


  我們第一個環節主題發言已經結束,現在進入第二個環節,互動交流,大家可以自由發言。



  蔡義鴻:關于戶籍二元制度的改革,雖然有點尤抱琵琶半遮臉的感覺,但一直在推進,近年來值得點贊的就是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均推出了積分落戶的政策,并在不斷優化。


  葉耀先:關于積分落戶政策是有所進步,但就比如在北京某大院小區理發多年的老師傅,在北京居住工作了二十多年了,像這種一個理發的小技能,就可以養家糊口,這就是服務業。比如在北京生活超過二十年的,是不是應該給他們戶口?

  于長江:鄉村現在是越來越弱化到了一個已經不是一個完整的社會形態,變成一個各種外部力量——包括金融、流行文化、科技產業等——紛紛介入、內部社會急劇分化、某些結構正在瓦解的場域,甚至可以夸張一些說,“鄉村”已經變成一個幻覺,只存在于像李子柒哪樣美好的人造田園影像中,或者像千千萬打工者自我心理安慰地想象還有的一個“可以回去的家”,但現實是大量的長住城市的來自鄉村的打工人口,在城市落不下地,而在經濟出現一些波動的時候,他們其實也回不去鄉村。比如像春節前后沿海地區一些打工者回到鄉村老家,沒有及時回來,但這批人在鄉村呆一段時間以后,又感到鄉村也沒辦法久留,還要回到沿海發達地區,盡管沿海地區也沒原來那么多機會——原來想象的作為最后退路的鄉村老家,回去以后發現生計很難——盡管生活成本低一些,可維持時間稍微長一點,但在創業、就業等方面不可能有更多機會。

  蔡義鴻:我們現在請這兩位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的年輕人講講。



周 舟  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景觀中國融媒體編輯

  周 舟:我來自一個四線的沿海小城。本科期間我在西安某高校就讀風景園林專業,畢業后又前往英國深造。去年畢業回國后,我面對工作和生活城市的選擇,很糾結。父母都很傳統,非常希望我回老家,算是養兒防老,但我又面臨與專業相關工作機會較少的難題。事業編、公務員是我們這一代父母心中非常好的就業去向,在老家我可能會考慮此類工作,但月工資僅2000元。

  最后我還是選擇來北京就業。實不相瞞,我現在的工資剛好月光,用于房租和日常生活。有的時候我會迷茫,要不要長久地留在北京?買房給自己和家庭造成的壓力、結婚生育的成本付出等等,都需要我們這些剛步入社會、想要在大城市穩定扎根的年輕人慎重考慮。

  我們95后這一代年輕人,在北上廣深立足扎根,其實是想獲得更多的機會和資源,用更大的視野看世界,這可能是我們心中一個普遍的想法。


高雨婷  《景觀設計學》期刊 編輯

  高雨婷:我了解到,目前很多小城市家庭存在父母一方和年輕人在大城市打拼的情況,這就造成很多家庭一方面長期處于分居的狀態,一方面還面臨著落戶難、難以扎根等問題。雖然這其中很多不是從鄉村到城市的流動,但是在城市化進程中,還有很多類似從二、三線,甚至四、五線城市到大城市的流動。  高雨婷:我了解到,目前很多小城市家庭存在父母一方和年輕人在大城市打拼的情況,這就造成很多家庭一方面長期處于分居的狀態,一方面還面臨著落戶難、難以扎根等問題。雖然這其中很多不是從鄉村到城市的流動,但是在城市化進程中,還有很多類似從二、三線,甚至四、五線城市到大城市的流動。

  對于這些家庭而言,可能還面臨很多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例如爺爺奶奶一輩在老家就醫養老的問題,這也給在大城市奮斗的人帶來很大的壓力。從一個家庭的角度說,能做到的就是盡量從個人方面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但我認為如果能有一些政策上的優化的話,對于一個個小家來說,會給生活狀況帶來一些好的改變。


  其實像在北京等大城市生活,即使無法落戶,是不是也不應該是那么難的一件事。比如按目前的政策,在北京交滿15年社保之后,就可以享受北京退休待遇,這其實解決了醫療等很多問題,減少了很多后顧之憂,感覺壓力也會相對小一些。所以,希望各位老師、學者們在城市更新研究及公共政策等方面有所突破,讓城市化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李東禧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原主任、編審

  李東禧:從事出版工作多年來,我深刻體會到出版社要拿到一本好稿子,其實非常難。這次沈社長把這部書稿交給我,我覺得真的是非常好的學習機會。  李東禧:從事出版工作多年來,我深刻體會到出版社要拿到一本好稿子,其實非常難。這次沈社長把這部書稿交給我,我覺得真的是非常好的學習機會。

  編輯工作也有一種壓力,就是圖書的差錯率。出版社的圖書差錯率要低于萬分之一,超過了就要被通報,所以不敢怠慢。編輯工作也是個高風險的行業,圖書為什么要三審三校,因為絕不能岀現政治或宗教的問題。


  作為編輯,都想組到一本好的書稿,然而優秀的作者、恰當的題目和高質量的內容是可遇不可求的。《城鎮化的動力與要務》這本書是一本十分難得的好書,讀了書稿以后我收獲良多。所以說,遇到一位好作者真的是太幸運、太難得了。我就是有感而發,謝謝大家!


  蔡義鴻:今天各位嘉賓圍繞《城鎮化動力與要務》這本書,結合我國三四十年來城鎮化發展歷程,有感而發!暢所欲言!感謝各位嘉賓的精彩觀點和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學院工作人員的大力支持!第三十九期城市化研討會見。最后請大家移步院外合影留念!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