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平邑官方發布微博確認,“平邑9•14”事件由平邑縣地方鎮東崮社區強拆引發,排除他人人為縱火,火災系張紀民自身行為所致。
2014年3月21日,山東平度市的強拆現場,四名負責值守看地的村民被堵在帳篷里,帳篷四周被澆上了汽油點燃。一名63歲的村民被當場燒死,其他三名村民不同程度燒傷。
強拆引起的死傷慘案不過冰山一角。平邑縱火案發地村民介紹稱,去年底,在未被告知的情況下,有些村民的房屋被夷為平地。平度縱火案發之前,也有二三十名不明身份的青年男子前往帳篷附近滋事威脅。
以上慘案,源于2006年開始在一些地方試點的耕地增減掛鉤政策。這項政策的目的是為了保住耕地紅線。其具體實施辦法,一般以市縣為單位,通過農民集中居住來置換宅基地,復耕之后增加耕地數量,以此沖抵城市建設所占用的耕地。
這項政策的初衷,是解決城鄉合理用地問題,同時也是為了推進和落實以城帶鄉、以工促農戰略,通過建設用地指標的流轉,將城市發展成果轉移到農村,使城市資金通過一定的方式支持農村建設。
增減掛鉤實現了節地目的。截至2013年,增減掛鉤試點地區舊村莊整治后一般節地在50%左右。
然而它所要求的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目的卻大打折扣。清華大學蔡繼明教授提供的一份資料顯示,2012年,中國大陸被征用土地收益的分配格局大致是,地方政府占20%-30%,企業占40%-50%,村級組織占25%-30%,農民僅占5%-10%。
平邑縱火案發當地宅基地一平米補償60元左右,房屋補償3萬元到8萬元,最多不超過9萬元,耕地補償估算為每畝4000元。這一補償標準,印證了蔡繼明教授所言不虛。
有研究者在某市的田野調查表明,實施耕地增減掛鉤政策后,10%左右的農戶可以在不負債的情況下購房;10%左右的農戶完全沒有支付能力;另外80%左右的農戶能夠在現行政策補助、家庭積蓄、銀行信貸及親友幫助下勉強購房,但至少有50%左右的群體購房之后負債在5萬元以上。
縱火案中身亡的村民張紀民,正是因為家庭困難,無力貼錢購置新建的安置房才當了“釘子戶”。按照上述田野調查的數據,像他這樣的人家達到10%,他們很可能無奈地成為強拆對象,沖突不可避免,流血時有發生。
不可否認,很多農戶通過耕地增減掛鉤政策,過上了舒適的生活。但同時也要看到,很多農民因此負債累累。而那些尚未完全脫離傳統農業的地方,農民的“上樓”,則給生產生活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麻煩。
耕地增減掛鉤政策還在各地陸續試點。而山東平度和平邑的強拆縱火案給這項政策敲響了警鐘——必須拒絕帶血的宅基地紅利。為此,在實施這項政策時,相關的配套辦法必須跟上,其中必須包括:
盡快出臺相關法律。耕地增減掛鉤涉及如此之多、之大的利益分配和調整,而其依據卻只是國土資源部的部門規章和國務院等各級政府發布的政策文件,結果對相關的違規行為,沒有相應處罰。
限制地方政府在增減掛鉤問題上過大的自由裁量權。比如在項目區選點布局方面,沒有具體實施細則,致使現實中拆舊地塊、建新地塊選在哪里,取決于地方政府的意愿;在安置小區建設方面,現行政策沒有對安置小區標準進行規定,致使大多數安置小區存在配套不全、居住不方便等問題;在拆遷補償方面,沒有統一規定,什么補償、什么不補償、補償標準如何主要取決于各地政府;在城鄉之間進行土地收益分配時,沒有硬性規定,致使許多地方的分配傾向于城鎮。
真正做到賦權于民。正是由于增減掛鉤中,農民的自主選擇權、知情權、參與權和受益權沒有得到充分保障,才使農民無法有效約束地方政府的行為,從而屢屢出現侵犯農民權益的現象。
引入第三方考核掛鉤績效。不僅國土管理部門既是政策的執行者,又是績效的考核者,影響考核效果。而且對掛鉤規劃的科學性、整理復墾耕地的質量、農民權益保障情況、城鄉用地結構和布局優化情況都沒有進行考核,致使目的多元的耕地增減掛鉤政策淪為單純的賣地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