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05-14 13:20:28
來源:陜西傳媒網-陜西日報
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促進“四化”同步發展。城鎮化是人類工業文明的必然趨勢。城鎮化的過程,就是人口分布和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基礎設施和管理水平不斷提升、服務設施和公共服務不斷完善的過程,更是擴大內需、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最大動力之所在。當前,我省發展已經站在新的起點上,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與全國同步夠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小康陜西、和諧陜西、美麗陜西的“陜西夢”,必須推動城鄉一體化,加快全省城鎮化進程。
一是大力推進城鄉一體的城鎮體系建設。規劃全域城鎮體系,堅持高標準、分層次、成體系的規劃修編原則,規劃制定一次到位、逐步實施,涵蓋全省中心城市、縣城、城鎮和農村社區。做美中心城市。發揮中心城市對產業結構升級、消費結構升級和技術創新的集聚、輻射和示范效應,形成支撐和帶動城鎮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做強縣城。從擴大規模、強化功能、提升管理入手,突出抓好縣城的城市化建設,支持有條件的縣撤縣設區、設市,逐步擴大省內計劃單列市范圍,促進更多的縣發展成為功能健全的中小城市。實施縣城標準化建設工程,開展衛生縣城、園林縣城創建等活動,進一步完善承載功能,集聚人口產業,切實把縣城打造成中心城市副中心和區域經濟文化中心,輻射帶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做大城鎮。以重點示范鎮和文化旅游古鎮建設為抓手,按照中小城市發展理念和基礎設施水平、產業承載能力、公共服務功能標準,推進城鎮建設,使城鎮設施水平不斷提高,產業規模初步形成,成為農民進城落戶、創業的重要平臺和區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做好新型農村示范社區。注重把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結合,把重點示范鎮建設、撤鄉并鎮、空殼村整治、新型農村示范社區建設、有條件農村居民進城落戶等工作有機結合起來,按照“離村不棄業,生活在社區”的要求,打造居住集中化、管理社區化、設施城鎮化、服務均等化、環境生態化、城鄉同質化的農民幸福家園。
二是加強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功能建設。建設適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城鎮基礎設施。加強城鎮功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切實完善商貿服務、衛生醫療、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務體系,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基礎設施建設要堅持超前規劃,分段實施,質量領先。城鎮建設中既要重視形象工程,更要重視基礎設施,既要重視地上構筑,更要重視地下管網,切實提高城鎮產業聚集能力和宜居宜業水平。城鎮建設和新型農村示范社區相結合,防止復制傳統農村現象。
三是提高城鎮精細化管理水平。切實加強城鎮管理,健全完善城市空間、產業、資源、環境、住宅和市政設施運營管理制度。在城市各個管理的細節上狠下工夫。深入挖掘城市歷史人文、山水特色,開展衛生城市、園林城市、文明城市創建活動,優化生態與人文環境,不斷提升城鎮的城市功能。要加強對進城落戶人口教育培訓,進行適應城市生活方式、習慣的心理輔導,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居民素質,使其更好地融入城鎮生活,共享發展成果和現代文明。
四是加強產業的城鎮聚集。依托城鎮區域自然、社會等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大力發展個體工商、小微企業等非公經濟。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園區,鼓勵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參與現代農業園區開發。要大力發展商貿、餐飲、賓館、信息、文化、旅游等生活性服務業和物流、租賃、運輸、建筑等生產性服務業,積極扶持金融、信息等現代服務業,繁榮城鎮經濟,提升居民生活水平。
五是積極穩妥推進農村居民進城落戶。轉移農村人口,推動農業轉移人口進城是當前城鄉統籌發展的當務之急。它既能保障農業轉移人口進入城鎮享受城市文明,又能盤活和提升進城農民退出的空宅基地、流轉的責任田的價值和效益。支持和鼓勵有條件農民進城落戶,必須堅持自愿有序和分階段推進、分群體實施、分區域布局的原則,不斷增強城鎮對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和綜合承載能力,竭力為進城農民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和生活條件,積極吸納農業轉移人口進入城鎮安居樂業。
六是大力推進移民搬遷。陜南陜北避災生態扶貧移民搬遷涉及秦巴山區、白于山區和黃河沿岸土石山區280萬人口,是迄今為止國內規模最大的移民搬遷項目,也是我省推進城鎮化的重要舉措。要切實按照“建設小城鎮、發展現代農業和避災扶貧搬遷”三位一體的思路,采取向城鎮和移民新村集中、小村并大村、自主分散遷移等方式,讓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積極破解資金難題,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各方參與,多渠道多途徑解決資金來源,減少群眾經濟負擔。推動移民集中安置,引導農民進縣城、進重點鎮、進社區,加大對移民安置點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建設力度,使移民搬遷和城鎮化建設深度融合,成為加快城鎮化建設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