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05-14 13:08:55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作者:李成剛
中國經濟時報:在前文中,我們從社會發展的角度,強調要防止“偽城鎮化”,得出推動農業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鎮化建設關鍵的結論。而從經濟發展的角度,新型城鎮化建設又應該注重哪些問題?我們普遍形成的共識是,要根據不同區位資源條件、人口規模和經濟發展水平,因地制宜科學規劃,走低成本多元化的城鎮化發展道路。要在保護耕地的前提下,合理布局各類開發項目,防止在城鎮發展規劃中過多地注重形象、政績工程,如超標準修建不切實際的大馬路、大廣場、大公園和政府辦公區等。要通過工業化提高城市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讓更多的農村年輕人可以就近工作,不必為生計而背井離鄉讓老人兒童守望,讓老百姓少一些在漂泊的路上,等等。專家學者們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趙韓:按照科學發展的要求,城鎮化建設,應注意城市擴張帶來的公共服務壓力增大。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發展速度,過多地依靠擴大投資規模和增加物質投入,甚至不惜破壞城市原有歷史文脈和自然風貌,卻在城市基礎設施、城市管理等方面長期重視不夠、投入不足,導致許多城市擁堵現象嚴重,排水系統落后,學校和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緊張等問題十分突出,不僅不能提供給當代人應有的公共服務和有質量的城市生活,還直接透支了未來城市發展的資源和環境,嚴重弱化了城鎮發展的可持續性。
尤其需要重視的是環境污染問題。污染問題在全國都是普遍的現象。尤其近年來的高速城鎮化加劇了水污染、大氣污染以及工業固廢污染。我國60%以上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包圍之中,縣城垃圾的處理問題也日益突出。
因此,推進城鎮化建設,要走宏觀調控與市場資源配置并行的道路。在城鎮化進程中,要把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與政府統籌的調控性作用結合起來,合理引導城鎮化發展的規模、速度、節奏,優化結構和布局。要通過對城鎮功能定位及發展空間合理定位,對城鎮住房、產業發展進行調控,引導產業和人口流向,提高生產和生活成本,從而避免人口的過度流入。管理方式要實現從“行政化”管理向“市場化”管理的轉變。這不僅有利于維護政治和行政的公平,也有利于發揮市場機制在人口流動和城市規模調控中的作用。要積極引導和支持民間資本進入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市政公用事業、社會事業、金融服務等領域。立足于市場機制基礎上引導人口和資源的流動及配置,政府只有在市場配置機制失效時才進行干預。
要走城市發展與環境保護和諧的道路。在城鎮化過程中城市新區和新興城鎮建設要執行更高的環保標準。要優化城鎮布局,按照工業區、住宅區和商業區等不同功能區進行環境保護。在舊城改造中盡量不破壞原有的植被,不影響原有的湖泊和河流,不縮小原有的透水地面。要保持城郊周圍的自然風光。統籌安排,合理規劃城郊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和濕地保護等生態工程;堅決制止隨意挖山、填湖、砍樹等行為,把保持生態和環境作為城市長遠發展的大事來抓。著眼于城鄉經濟、社會、自然和人的協調發展。
鄭惠強:新型城鎮化建設,應形成立足小城鎮自身優勢的產業格局。實踐證明,小城鎮建設最根本的是需要產業支撐,尤其是要注重發展特色經濟、培育支柱產業。否則,小城鎮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會出現“空城”現象。
因此,必須立足當地區位、資源優勢,圍繞建設工業帶動型、商貿流通型、旅游拉動型、資源開發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鎮,明確產業發展重點。對于農業資源優勢強、經濟實力弱的小城鎮,應確定以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個體手工業和農村服務業為重點的發展路徑。同時,要把發展特色經濟與建設特色城鎮、把建設農業產業化與培育支柱產業等有機結合起來,通過扶持一二個重點產業和若干龍頭企業,形成小城鎮發展的支柱產業優勢,推動小城鎮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劉曉莊:大中城市的擴容建設,可參照經濟學家厲以寧提出的“老城區+新城區+新社區”模式,開展新一輪的城市建設。老城區改造,通過機關企業外遷,形成商業區和服務區,保留城市的文化特質;工業新區建設,發展實體經濟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產業依托;城市周邊農村的新社區建設,為城市未來健康發展留下空間、奠定基礎。與此同時,完善提升縣城功能,積極支持產業基礎好、經濟實力強的縣級市和縣城發展為中等城市或“衛星城”,形成新的區域次中心城市。
小城鎮的發展,應充分挖掘各地特色產業的潛力,發展“馬賽克”經濟,發展壯大小城鎮的規模,大范圍推動小城鎮建設,把一些特色鎮、重點鎮做多做優。圍繞特色產業,形成服務網絡,聯結區域市場,輻射農村腹地,推動小城鎮從更廣闊的空間尋求動力,達到以業興城、以鎮帶村的目的,構架獨具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體系,就地容納更多的城鎮居民。
通過城鎮化帶動城鄉一體化發展,關鍵是要“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推進一體化”,切實把城鄉協調發展的“規劃、建設、管理”有機地統一起來。一是制定好城鄉一體化發展規劃。城鄉發展不能簡單地等同于城市規劃,它包括產業的協調發展、土地的合理使用、人口的合理流動、設施的合理布局等,更具全局性、整體性和權威性,應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二是不失時機地推進農業現代化。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建設,是促進農業發展的一個契機,應抓準機遇,穩妥推進土地流轉,發展現代農業的規模,促進一產向二產、三產轉化。在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基礎上,通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土地入股等形式,進一步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城鄉聯手發展農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各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三是抓好土地管理。適合城鎮化建設的土地非常稀缺,集約節約土地,重點在城市,潛力在農村。在農村人口逐漸減少的趨勢下,通過有效手段,結合新農村建設,擴大鄉鎮規模,將鄉村閑置的舊宅基地、零散的灘涂荒地進行復墾整理,實施符合群眾利益的土地流轉和集散成片,開展農業機械化生產、規模化經營,減少道路、溝渠占地。在堅守“耕地紅線”的同時,要提高農村征地補償,逐步實現農村集體土地同權同價參與城鎮開發,以“增減掛鉤”的方式解決城市用地緊缺難題,把增加的土地周轉指標優先用于城市建設,推動城鄉一體化的良性發展。
與此同時,也不能忽視“種糧吃飯”的嚴峻問題。急劇的城市化浪潮將農村的青壯年勞力席卷一空,農村“空心化”現象日益嚴重,“無人種糧”將成為新問題。解決這一問題的前提,是要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持續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千方百計地促使更多的城市資本流向農村、支持農業、惠及農民,保證農民種田不吃虧、種糧能賺錢、生活有保障、收益有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