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浦江縣城管執法人員在水晶城對面電信公司附近,對一流動攤點進行執法時,引起多人聚集圍觀。混亂之中,攤主用小刀捅向其中一名執法人員。目前,受傷城管已住院接受治療,而傷人小販已被派出所民警帶走調查。(9月11日 中國新聞網)
聽慣了城管打人,卻未曾想城管也“被暴力”了一次。“攤販用兇器打城管,場面好壯觀,路都堵了……”這是時間發生時旁觀者發出的微博。有網友心疼百姓的生活艱辛,擺攤不易;也有評論稱流動商販影響市容、阻礙交通,城管查處理所應當,繼而為被打城管鳴不平。無論是百姓的熱議,還是城管曾經被貼上的“暴力”標簽,實則反映了城管的市容市貌管理難題,折射了十余年“貓捉老鼠”一般城管與商販之間難解的“亂麻”。
面對詬病多時的“暴力執法”,諸如浦江縣城管被打事件,現實中的“暴力抗法”愈演愈烈而逐漸備受關注。從06年北京城管隊長的意外死亡,到今年8月海口城管在制止違建過程中遭到暴力抵抗,再到此次浙江的暴打城管,縱觀一系列的暴力抗法,不免引人深思,原本糊口謀生的商販緣何成為“暴徒”?
商販打城管,首緣于“弱勢群體”的身份。手持綜合執法權的城管所面對的基本是社會底層收入低、保障少、法制意識淡薄的弱勢群體,相對的“弱勢”本身不僅受到同情,讓大眾深感其生活不易,也讓擺攤經營成為其鮮有的謀生手段而被迫為之。當然,更有少數以其“弱勢”身份自居而主動抗拒城管執法的情形。面對城管要剝奪其謀生之道,“揭竿而起”成為了無奈之下的選擇。
商販打城管,也緣于城管的“暴力執法”在先。曾幾何時,“暴力”成為城管的“家常便飯”,繼而引來“城管之歌”廣為流傳,城管在大眾心中的形象大跌。正是在各類暴力執法事件頻發的背景下,商販也選擇“以暴制暴”,以暴力抗法對待城管的執法。繼而陷入了難解的“死循環”。
無論是弱者身份,還是對暴力執法的反抗,其背后的實質仍然是城管長期存在的體制機制難題。立法不明、權責不清,最終導致了城管負擔越來越重,管理難度越來越大;管理不善、績效激勵不足,同時雇傭大量“臨時工”解決人手問題,但隊伍素質卻參差不齊,執法水平也有待提升。城管的“痼疾”不除,城管與商販之間仍然是對立關系,難以和解,且問題將逐步擴大。
“冤冤相報何時了”,原本形容世仇的武俠小說片段,卻成了城管與商販之間難分難解的謎題。如若不從法律和制度的本源上著手,這段“恩怨”想必難有盡頭。我們當然希望無論是城管還是商販都能擺脫“暴力”的標簽,我們更期待看到在體制機制理順的前提下城市管理的有序、和諧,百姓生活的喜樂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