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3-30 13:17:02
來源:城市化網 作者:蔡義鴻
【導語】2009年,當中國承諾2020年碳強度下降40%-45%時,城鎮化率46.6%的統計背后藏著1.71億"半城市化"人口的制度困境。十五年過去,全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躍至67.00%,但單位GDP能耗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從蘇州工業園區的分布式光伏屋頂,到鄂爾多斯荒漠里的"零碳產業園",這場全球最大規模的低碳城市化實驗,正在制度創新與技術革命的夾縫中尋找平衡點。
?一、戶籍改革的進化與異化?
200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中小城市落戶松綁,在2014年《新型城鎮化規劃》中升格為"差別化落戶"政策。截至2023年,全面取消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城市落戶限制,長三角、珠三角率先實現居住證互認互通。
但制度紅利遭遇結構性消解。北京通州、上海臨港的"落戶指標池"中,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戰略新興產業人才占比超65%,而傳統制造業工人落戶通道反而收窄。更值得警惕的是,深圳自2021年起取消非博士學歷落戶補貼,政策激勵效應邊際遞減。
?二、產業轉移的碳悖論?
原文擔憂的產能過剩問題,在"雙碳"戰略下呈現新形態。2023年全國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完成率已達93%,但全行業碳排放仍占全國總量15%,噸鋼碳排放強度(1.8噸CO?)較歐盟高23%。當河北曹妃甸的氫基豎爐煉鋼示范項目減排30%,云南曲靖的光伏硅料基地卻因電力缺口重啟燃煤機組,暴露產業梯度轉移中的"高碳鎖定"效應。
產業升級的陣痛在數據端尤為明顯。2023年第三產業占GDP比重達55.1%,但數字經濟基礎設施耗電量增速達12.3%,北京大興數據中心PUE值1.15的綠電奇跡,難掩內蒙古烏蘭察布數據中心集群80%依賴火電的殘酷現實。
?三、新能源城市的明暗線?
鄂爾多斯"風光氫儲"四位一體模式創造奇跡:全球首個零碳產業園年減碳360萬噸,配套的"綠電直供+碳賬戶"制度使電解鋁成本下降18%。但產業鏈末端的隱憂顯現:寧夏寧東能源基地的電解水制氫項目,因輸氫管道建設滯后導致產能閑置率達42%。
城鄉能源革命呈現冰火兩重天。浙江安吉農村分布式光伏覆蓋率突破75.3%,而甘肅金昌市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僅4.7%,充電樁"縣縣通"工程因電網改造滯后淪為擺設。這種割裂印證了國際可再生能源署的判斷:中國清潔能源轉型呈現"頭部驚艷,尾部拖沓"的K型分化。
?四、碳市場驅動的制度實驗?
全國碳市場啟動兩年累計成交額突破214億元,但鋼鐵、水泥行業尚未納入交易體系,導致控排企業僅覆蓋全國碳排放總量的45%。深圳推出的"碳普惠"制度雖將垃圾分類、公交出行等行為納入個人碳賬戶,但賬戶日均活躍用戶不足10萬,制度創新遭遇公民參與瓶頸。
更深刻的矛盾在城鄉碳權分配中爆發。江西撫州林業碳匯項目每畝年均收益僅11.8元,而上海虹橋商務區樓宇通過購買碳匯實現"碳中和認證",每噸成交價達67.5元。這種價值倒掛揭示生態補償機制的結構性缺陷。
【致原文作者】
蔡義鴻先生:
您在2009年預見的"城市化與碳減排"張力,正在2024年演化出更復雜的形態。您擔憂的戶籍藩籬,已在長三角居住證互認、粵港澳社保互通等改革中部分消解;您警示的產業轉移困局,因"雙碳"目標催生出全球最大規模的新能源產業鏈重構。
但新時代的挑戰遠超預期:當"東數西算"工程將數據中心集群布局西部,卻遭遇綠電供給與算力需求的時空錯配;當新能源汽車下鄉政策推進,農村電網承載力與充電需求的矛盾日益尖銳。您當年強調的"城鄉一體化",在縣域分布式光伏推廣中初見曙光,但在碳排放權分配領域仍存制度性落差。
站在全球碳關稅啟動的前夜重讀舊文,您關于"產業轉移與模式轉變"的思考更具現實意義。中國城市化正在經歷從"規模擴張"到"質量躍遷"的驚險一躍,這場變革不僅需要技術突破,更需要如您所言"破除深層次制度障礙"的勇氣——畢竟,真正的低碳城市不應只是統計報表上的清潔能源占比,而是讓每個市民在制度框架下都能成為碳減排的參與者與受益者。
【原文】城市化與碳減排
刊發于《城市化》雜志2009年第12期
11月22日,以“中國掀起世界第三次城市化浪潮”為主題的第三屆中國城市化國際峰會剛剛落幕。12月7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加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要把解決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在城鎮就業和落戶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任務,放寬中小城市和城鎮戶籍限制。”
11月25日,中國政府宣布:到2020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12月19日,以碳減排為主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丹麥哥本哈根落下帷幕,溫家寶表示,中國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關鍵階段,能源結構以煤為主,降低排放存在特殊困難。但是,我們始終把應對氣候變化作為重要戰略任務。
一時間城市化與碳減排成為全球持續關注的焦點,許多分析與評論認為中國的城市化將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同時面臨著碳減排的挑戰。
從放開中小城市和城鎮戶籍限制著手推進城市化,意味著中國的城市化將從更廣的層面上展開,如果后續的政策措施跟進得力,將有望加速中國城市化的進程。如果按照城市等級放開城市戶口,允許各省市自治區根據自己的情況分類指導,區別對待,鼓勵和引導有知識有本領有經濟實力的各類人員優先從農村到小城市、從小城市到中等城市、大城市,直到特大城市的層層升級或在各類城市中的遷移落戶。制約中國城鄉分離的二元戶籍制度藩籬將徹底被打破。
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剛剛發布的《2007年中國城市化率調查報告》顯示,我國2007年的城市化率為32.93%(按城鎮非農人口與總人口之比計算),而國家統計局按全國城鎮人口與總人口之比算得的數據顯示,2007年我國城市化率高達44.9%。兩者相差達11.97個百分點,涉及人口總數超過1.5億人。也就是說為中國的城市化做出突出貢獻的這1.5億人是否因此而受益,我們拭目以待!
截止2008年底,我國共有651個城市,其中282個地級城市,369個縣級城市;以及1640個縣和19217個鎮。廣大農村地區基礎設施落后,交通、醫療、通訊條件差,不同程度地存在行路難、看病難、通訊難的問題,廣播電視事業落后,衛生文化福利狀況差。這些因素極大地限制了農村的發展。
筆者認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配套措施逐步落實后,城市化的加速對于各方面需求的拉動將非常直接有效。即將出臺的相關政策將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將鼓勵城市向農村投資,從而推動二三線城市城鄉一體化進程,帶動城鄉的工業、房地產業和第三產業更大的發展,而如何處理好城市化與碳減排將是考驗中國政府智慧的一道不小的難題。
歐盟商會關于中國產能過剩行業的研究報告正是中國面臨碳減排挑戰的一個例證。該報告指出,中國產能過剩行業包括:鋼鐵、鋁、水泥、化工、煉油和風電設備制造。其中鋼鐵業一直是中國重點發展的戰略行業,但也是產能過剩最嚴重的行業之一。
有學者指出,西方發達國家把浪費資源、破壞環境、價值最低的制造業放在了中國,而將產品設計、原料采購、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和終端零售等非制造業都掌控在自己的手里。這應該是中國在制訂城市化發展戰略時必須面對的現實,鼓勵產業轉移與轉變經濟發展模式或許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應對碳減排的主要政策手段之一。
(作者蔡義鴻系城市化網創始人、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