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3-28 13:21:44
來源:城市化網 作者:蔡義鴻
【?導語】2009年,當學界首次叩問“中國城市化誰來買單”時,全國土地出讓金規模為1.59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務尚在5.7萬億元安全線內。十五年激蕩,中國城鎮化率已攀升至66.16%,但同期地方債余額突破40萬億元大關,土地財政依賴度仍高達32.7%。當雄安新區以區塊鏈技術實現碳排放權證券化、深圳前海通過市政REITs盤活千億存量資產,這場全球最大規模的城市化實驗,正在制度創新的刀刃上重構成本分攤邏輯。
?一、融資工具箱迭代:穿透數據的制度密碼?
?1. 專項債的杠桿革命?
2023年3.8萬億元新增專項債中,軌道交通、地下管廊等長周期資產占比達47%。成都地鐵19號線創新“債貸組合”模式,以未來50年客流收益權質押發行債券,社會資本認購占比61%,創基礎設施融資市場化新紀錄。
?2. REITs破解沉淀資產魔咒?
截至2024年6月,全市場23單基礎設施REITs管理資產超1200億元,上海張江REITs將科研樓宇租金現金流證券化,年化分紅率5.7%,較商業地產信托高1.8個百分點。這一數據背后,是《關于推進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試點相關工作的通知》(證監發〔2020〕40號)的制度破冰。
?3. 碳金融重塑資產負債表?
廣州開發區發行首單“碳中和市政債”,將5G基站節能收益與債券利率動態掛鉤,投資者可額外獲得碳配額獎勵,開創環境權益資本化先河。該模式已被納入《廣東省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總體方案》(粵府〔2024〕15號)。
?二、結構性隱憂:數據透視的三重撕裂?
?1. 債務灰犀牛顯形?
某中部省份城投平臺資產負債率達83.4%,其中45%對應空置率超30%的“僵尸園區”。部分項目年現金流不足利息支出的1/5,揭示傳統融資模式的邊際失效。
?2. 公共服務定價困局?
北上廣深地鐵運營成本回收率不足40%,但深圳14號線TOD開發反哺率達52%,驗證香港港鐵“軌道+物業”模式的可移植性。西九龍高鐵站上蓋開發中,政府通過《土地開發權溢價征收條例(2022修訂版)》第17條分得63%增值收益,較傳統招拍掛增收4.2倍。
?3. 數字基建效能陷阱?
全國328萬個5G基站中,23%處于低負荷運行狀態。但杭州“城市大腦”通過開放交通數據特許經營權,年創收1.2億元,開辟“數據財政”新路徑。
?三、突圍方程式:制度創新的破局點?
?1. 空間增值捕獲(Value Capture)?
香港西九龍高鐵站上蓋項目容積率達15.2,通過三維地籍管理實現產權垂直分割,政府獲取發展權溢價4.2倍于土地出讓金。該模式正被寫入《深港合作區土地管理條例(草案)》,推動前海片區土地開發強度提升至12.6。
?2. 市民化成本證券化?
重慶發行全國首單“新市民安居債券”,將農民工公積金繳存記錄轉化為信用資產包,30億元額度2小時售罄,票面利率低于國債1.2個百分點。這標志著《關于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銀保監發〔2022〕42號)的實質性落地。
?3. 代謝型基建革命?
新加坡“新生水”系統通過《公用事業法》第33條將污水處理成本轉化為商品銷售收入,實現水務板塊自負盈虧。北京城市副中心借鑒該模式,預計2030年市政水務補貼可歸零。
【致原文作者】在制度鋼索上尋找新平衡?
當某新一線城市200億元打造的“數字經濟島”因產業空心化淪為直播基地,雄安新區卻通過“數字土地”質押融資,將市民服務中心建設資金回收周期壓縮至8年。這場始于財政焦慮的突圍戰,正在技術革命與制度創新的碰撞中孕育新范式:2023年全國土地出讓金下降23%,但數據要素交易規模突破1200億元;地方專項債付息壓力增加18%,但基礎設施REITs累計分紅達327億元。
中國城市化下半場的終極命題,或許就藏在這組數據背后:當土地財政退潮時,制度創新的潮汐能否托起百萬億級的發展雄心?答案正在每一個突破既有路徑的細節中生長。
【原文】誰來為中國城市化買單?
刊發于《城市化》雜志2009年第10期
城市化不僅是城市發展的過程,也是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過程,這一過程不僅能給城市和企業發展帶來機會,而且可以給城市居民乃至全社會帶來收益和福利。
新中國成立以來,由于我國實行了城鄉戶籍二元體制,加上在計劃經濟年代城市建設資金大部分來自政府。其結果是,中國的城市化水平徘徊不前,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民營經濟不斷壯大,我國的城市建設與城市化水平得到快速發展,據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發布的《中國城市化率現狀調查報告》認為,中國城市化已經進入快速發展期,在今后很長的一段時期里,人口將不斷向大中城市聚集,在大中城市的周圍,建立起許許多多的衛星城和小城鎮,充滿活力的城市群將在中國不斷出現。
加速城市化涉及到城市建設與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張,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大量資金。為滿足這一需要,現在各地政府都在想盡辦法招商引資、籌集建設資金。那么這些錢從哪里來?中國城市化誰來買單?
中國現階段的城市化,要靠政府驅動,但更多的是資本驅動。如果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操作科學合理,可以提升城市價值,城市自身發展可實現良性循環。如果基礎設施重復建設,或投資基礎設施過度,超過了城市的負擔能力,不但不能創造價值,甚至可能“破產”。
據聯合國開發署研究,發展中國家城市基礎設施投資一般應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到5%,占全社會固定資產總投資的10%—15%。那么,中國城市化的資金需要多少?到2020年,中國城市化水平會達到什么水準?與此相對應的需要多少錢?有專家預測,到2020年約有1億的農村人口進城,按人均50萬元的進城成本測算,這1億人城市化的資金需求為50萬億元,可見城市化的成本是很高昂的。
在目前體制轉型和資金缺口很大的情況下,城市建設中出現了很多融資方式,過去幾年提的比較多的是經營城市。中國城市化過程中資金的來源,誰都很清楚應該是多元化的。城市建設資金籌措是首要問題,另外還有合理使用問題。中國的城市政府資產和西方國家的城市政府資產意義不完全一樣,比如在中國,還包括國有企業,地方政府面臨著“吃飯財政”,用到城市建設上的錢非常有限。因此要加快改革,政府應剔除不該管的東西,否則會面臨一個個“黑洞”,永遠也填不滿。有些領域還有人為操縱現象,包括資本市場與建設市場,沒有按照市場化來運作。再就是建了很多沒有效益的樣板工程。
城市化能否成功,最終要看城市能否為自己買單,一個城市要實現良性循環,提高城市競爭力,就要注意三個環節。一是城市功能定位,這是最關鍵的??梢詫W習國內外經驗,結合自己的情況進行定位。二是產業選擇。強調產業集群概念,因勢利導地推動適合自己的產業集群的發展。三是要圍繞城市功能、產業選擇,加強城市軟硬環境的培育和建設。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一個城市不管它怎么籌集資金,不管它在短期內搞得怎樣紅紅火火,從長期看,眾多城市的發展實際上是自己買單。城市需要在發展中解決資金問題,關鍵因素是這個城市最終能不能形成自己獨特的魅力、吸引力和競爭力。
(作者蔡義鴻系城市化網創始人、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