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鄞州萬達商區的一座現代化高樓下,發現地面有大面積裂開,裂縫不斷往前延伸。如此漂亮的大樓,旁邊的人行道竟破敗不堪……”日前,網友“月湖春曉”的一個帖子,引來不少網友的關注和吐槽。(4月2日《寧波晚報》)
想必許多人遭遇過這樣的窘況:下雨天走在人行道,一腳踏中一塊松動的地磚,就在抬腿的剎那間,一股被地磚濺起的臟水灌進了鞋幫------那種如同踩中“地雷”般的驚悚與不適,甚至會影響一天的心情·····目前,人行道成為“易碎品”現象,已成為包括寧波在內許多城市的“通病”,由此造成的人身傷害也屢見不鮮。拿寧波來說,商業繁華、人口集中的海曙區,去年一年,光修復治理這些“千瘡百孔”的人行道就投入了200多萬元資金,累計更換了上萬平方米的人行道地磚。
那么,為什么在同一條道路上,天天跑汽車的主干馬路情況尚可,旁邊的人行道卻往往破損不堪呢?盡管人行道在許多城市成為“易碎品”的原因比較復雜,既有地面沉降、雨水冰凍侵蝕等客觀原因,也有違章行車停車、占道經營、市政施工留下后遺癥等人為因素,但最根本的,是人行道的建設標準已跟不上城市發展的現實需求。因此,無論是客觀原因還是人為因素,人行道往往比主干道更“易碎”。
各地的市政養護部門最清楚個中“玄機”。從目前道路建設的標準來看,雖然人行道和機動車道都是道路,但是兩者的建造標準截然不同:人行道主要供行人行走,人的體重一般也就幾十公斤,因此一般以鋪設水泥制的小方磚為主,為了美觀,城區多選用彩色方磚;機動車道則是承擔行駛車輛的重量,普通小轎車的重量有一噸多,如果是輕型貨車則可以達到七八噸,中型貨車甚至超過10噸,鋪設的柏油路面主要考慮結實耐用。人車重量差別巨大,要是把車輛開到人行道上停放,短時間小方磚尚能承受,可次數一多路面必然破損。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學校、小區、商場、酒店周邊那些容易遭到車輛密集碾壓的人行道最“易碎”了。
整治人行道違章停車等措施當然仍須繼續推行,然而,城市的管理與規劃者更應該意識到,“外觀”、“個性”固然重要,但在人行道設計與建設中過于注重外表美觀和個性化體現的傳統理念,應該盡快讓位于提高人行道的結構強度、路面承載力等建設標準的“現實迫切”,畢竟,在人員稠密、車輛擁有量大的中心城區,讓汽車與人行道完全不沾邊不太現實,地面沉降也防不勝防,只有更結實的人行道,才能更有效地消弭這些因素對帶來的損害。況且,“外觀”、“個性”與“結實”并不一定就是“矛”與“盾”,寧波天一廣場附近等地建成投用的幾段柏油人行道就已初步證明了這一點。
而提高人行道的建設標準的確要“額外”砸進去不少錢,但從長遠來看,比由于建設標準落后于現實需求而在建成后無休止地“修修補補”要節約得多。更何況,如果算上人行道不再成為“易碎品”帶來的社會效益,這將是價值滿滿的“良心決策”與“良性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