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解麗)市水務局會同市南水北調辦、市自來水集團近日制定了南水北調飲水安全保障方案。保障方案中強調,江水進京初期將與本地水源以1:4的配水比例進行供水。江水進京,為何要與本地水進行“混搭”呢?是因為其水質不好還是怕市民口味不適應?對此,北京青年報記者采訪了相關部門,得出的結論是:南北二水之所以“混搭”,與水質無關,而是本著謹慎的態度,先讓管網適應“新水”,以免發生“水黃”。
為何要“混搭”?
考慮本市管網現狀
據專業人士介紹,就像人的腸胃會出現水土不服現象,自來水管也一樣。長期運行的北京自來水管網容易沉積一些鐵鈣為主的礦物質,內壁形成了相對穩定的結構,由于水源長期穩定,管壁已經適應,基本上不會發生變化影響水質。但江水進京,如果一開始就讓大量江水直接入管,“由于其畢竟與本地水在水質方面有所不同,會對管壁內的沉積物造成破壞。像硫酸鹽等濃度的改變,就容易破壞管網當中的管垢平衡,將鐵離子溶解出來,而形成‘水黃’。”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解釋道。
該負責人表示,實際上做出1:4搭配比例的決定,一是汲取河北水進京時的經驗教訓,二是緣于將近6年在丹江口水庫模擬試驗室連續的監測數據總結而來。“從目前實驗的結果來看,江水水源的水質與密云水庫的水質基本上相似,差別不大,管道的適應度也很高。但從最安全、最穩妥的角度出發,我們還是先確定了1:4的搭配比例。”該負責人強調,這一比例在經過一兩個月的運行之后,會進行動態調整,逐步擴大江水的用水比例、用量,最終在2015年達到1:1的比例。
從丹江口模擬水廠發回的監測數據顯示,丹江口水庫水氯化物和硫酸鹽濃度相對不高,代表酸度的拉森指數在0.5至0.6間波動,其腐蝕性與北京地表水接近,但高于北京地下水。
實際上,“混搭”后的另一個問題是要調出“北京口味”,地表水中已知的有機物包括酚類等物質是影響口感、口味的重要因素。“這就需要深度處理工藝發揮作用了。”市自來水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已經可以實現30多種工藝處理方案的不同組合,尋找出最適合北京各大水廠的個性化方案,確保首都供水管網里流淌的清水,總是市民熟悉的“北京口味”。
怎樣“混搭”?
并非先在一池內調勻
對于如何將江水與本市水進行“混搭”,是否是在團城湖調節池內先將兩水進行調勻后再分配給各大水廠呢?對此,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笑道:“不是你們想象的這樣。”原來,“混搭”是通過各水廠的進水口實現。各水廠本地水、江水都有著不同的進水口,通過控制進水閘門的大小,就能控制進水比例。
對于1:4的比例,密云水庫水是否夠用,該負責人表示,只是在短期內實行1:4比例,之后就會擴大江水用量,同時像懷柔水庫、地下水都可適當補充,不會造成缺水。
江水水質到底如何?
多數指標優于密云水庫
市水務局強調,“混搭”無關水質,江水的水質肯定是沒有任何問題的。而市南水北調辦公室調水中心水環境監測室工程師袁博宇則指出,江水的總體水質要優于密云水庫水,一些重要指標都略低于本地水。
據透露,在地表水國標中基本的29項監測指標中,江水的濁度、硬度、化學需氧量、總磷、硫酸鹽、氯化物、高錳酸鹽等指標都低于密云水庫,這意味著其水質優于密云水庫。
其他指標與密云水庫相當。“但氨氮的含量會比較多一些,但經過1000多公里長途跋涉,會得到自然降解。”相關負責人說。
舉措
本市建應急供水儲備中心 滿足50萬人一天基本飲水
一旦發生“水黃”怎么辦?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南水北調飲水安全保障方案中,還對飲水安全加上了最后的“保險”——市自來水集團將建設應急供水儲備中心,目前已經進入籌建階段。
據介紹,該儲備中心可以罐裝桶裝水、瓶裝水,一旦發現管網出現“黃水”等水質安全問題,可以生產大量的桶裝水、瓶裝水投放給居民,而該應急供水儲備中心具備能夠滿足50萬人一天基本飲水需求的應急供水能力。對于是否會免費投放給居民,相關負責人表示屆時政府會出臺相應的政策。
內存
2008年河北水進京曾發生過“水黃”
確定1:4的“混搭”比例,是汲取了河北水進京時的經驗教訓。
2008年9月,河北水初進京后就曾有部分小區發生了“水黃”現象。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回憶到,當時河北水初進京時的“混搭”比例就為1:1,但由于河北水的硫酸鹽的指標比較高,就對管道造成“沖擊”,才造成“水黃”。之后,就相應地調低了河北水的用水比例,至今保持在1:3至1:4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