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聽任各區縣層層加碼,將“五證”變為“六證”“七證”或要求“五證”必須是某個區縣的“地方糧票”,不僅造成新的不公平,也有損政府的信譽。
2014年北京市依據原有的“五證”政策,對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義務教育階段入學資格進行聯網審查,這是一項進一步摸清家底,通過精細化管理實現有效供給的舉措,有利于完善城市人口基本服務保障體系。
在這一政策實施過程中,有部分務工人員反映,家在大興但在豐臺參加社保的務工人員子女不能在大興上學,住在通州但在朝陽參加社保的務工人員子女不能在通州上學。部分區縣還明確要求父母雙方都要在本區縣就業,多個區縣要求非京籍父母在本區縣就業和居住,其中豐臺區還要求父母雙方暫住證是今年3月1日前辦理完成的。
細查這些規定都非北京市的政策,而是各區縣在執行過程中加碼加上來的。這些規定致使一些持有“五證”的務工人員子女因為不能通過審查而不能報名在京就讀,這些越過了北京市教委所劃定的“五證”底線的規定,使家長著急,被媒體和社會各界熱議。
的確,在務工人員比較集中的通州、豐臺、大興、昌平,接受隨遷子女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的人數較多,財政壓力較大,師資、校舍等方面的需求也比較高。但這些區縣仍屬于北京市,不能隨意挪動或加碼市級政策底線。如果這些區縣在執行中遇到困難,應該將所遇到的困難向上反映,市政府應依據實際情況,對有困難的區縣在財政資金和政策上加以支持,以保障全市范圍內各區縣政策落實的一致性。
如果做不到這一點,聽任各區縣層層加碼,將“五證”變為“六證”“七證”或要求“五證”必須是某個區縣的“地方糧票”,不僅造成新的不公平,也有損政府的信譽。為此,準確、到位、不折不扣地落實北京市教委對此規定的政策,才能不偏離政策的初衷,也才能使這一政策在解決當下問題的同時不留下長久的后遺癥。
進而言之,作為首善之地,北京任何一項政策的制訂、執行、落實,都不免會發生全國性的影響。北京市在義務教育“五證”審核這項直接關系全國各地務工人員切身利益的民生政策落實過程中,能否不落俗套,也顯示出首都北京的政策落實水平。
對于這些未來北京市的新市民而言,政府在關系到他們切身利益問題上如何處理,如何準確地執行政策,本身就是對他們的一次教育。有鑒于此,希望有關部門能督促各區縣堅守這次入學政策的底線,停止實施各區縣在務工人員子女義務教育入學資格審核中加碼的政策,為這些孩子盡快落實入學問題,也讓務工人員子女教育政策的實施步入新的良性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