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六七年對于城鎮化有特殊意義
這份規劃一拖再拖,終于出臺。我個人認為有三點值得大家注意。
一是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成為規格最高的規劃,反映出各方面對城鎮化的一致認識。
二是選擇發布的時間點是兩會后。規劃中的許多成果,充分吸收了十八大精神、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精神,也與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一脈相承。
三是這個規劃的規劃年限是2014~2020年,橫跨兩個5年規劃,但不屬于中長期規劃,更不是遠景式的戰略規劃。
從規劃發布的以上幾點來看,未來六七年時間對于中國城鎮化發展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綜合世界各國的經驗,結合我國的實踐來看,舊的城鎮化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但問題同樣眾多。推動城鎮化發展的動力機制已經減弱、資源環境約束十分顯著。轉型成為中國城鎮化發展必然之路,
一定意義上說,未來幾年決定著中國城鎮化能否轉型成功,決定著中國現代化的質量。這也是這份轉型規劃最重要的歷史意義。
規劃是否會重燃造城運動這一把火?
我覺得不會。城鎮化規劃不是城市發展規劃,更不是城市建設規劃。這個規劃對城鎮化的意義講得很全面、很理性,在具體的內容上,重點是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城鎮化發展,對于新城新區的建設進行了合理的規范。
這份規劃強調,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個長期過程,這就把城鎮化從一個“短時段”拉到了歷史的“中時段”、“長時段”。
規劃同時強調城鎮化對于三農、區域協調發展、拉動內需、產業升級等多方面的意義。這也極具針對性。因為過去在經濟或金融危機階段,一些地方過度地強調了城鎮化的“應急”、“救急”性質,過度強調了城鎮化在經濟尤其是拉動內需的意義。總之,關于城鎮化過程論、價值論的概括,從根本上奠定了城鎮化在中國未來長期發展過程中的地位與作用。
十八大以后,城鎮化非常火。近期以來,城鎮化的討論越來越理性。社會上有人說,城鎮化是不是降溫了。我覺得這里面有很多誤解。我個人理解,城鎮化在長期內都會保持相對恒定的溫度,這會有利于城鎮化,有利于經濟社會有機體的健康。
國家新型城鎮化,新在哪些地方?
國家新型城鎮化轉型在8篇31章的內容中,提出了“新型”的目標、路徑、任務,亮點突出,可以用一二三四五六來解讀,其中有許多新的內容。
一個核心。一個核心就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不外要回答兩方面問是同:一是怎么樣成為市民,享受城市居民一樣的基本公共服務?二是市民怎樣才能過上優質的城市生活?
以人為本是個老生長談。每個人論及城鎮化都必然要說以人為本。規劃的亮點在于有具體的措施、指標來確保做到以人為本。例如,講到基本公共服務這條,規劃中主要通過農民工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比例、城鎮各類勞動力免費接受職業技能培訓覆蓋率、城鎮常住人口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率、常住人口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城鎮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蓋率等反映出來。這些指標實實在在,且都與2012年有對比。
兩個城鎮化率。這個提法有新意。本世紀以來的頭十年,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實際上達到年均1.3個百分點,每年2000多萬人口進城。2013年底,中國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3.73%,但戶籍人口城鎮化率低于常住人口城鎮化率17個以上百分點,而且迄今在多數地方的規劃中根本不提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的問題。
規劃提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左右,反映出兩個導向:一是常住人口城鎮化速度仍然保持較高速度,但增速放緩。二是提出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的指標,意在綜小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的差距2個百分點,政策含義就是強調要將更多進城人口轉變成為城市戶籍人口。
三件主要工作。規劃提出著重解決好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中西部地區城鎮化等三件主要工作。這三件工作可以說是城鎮化規劃的現實抓手,也是城鎮化改革發展最緊迫的問題。解決好這三件工作,有利于落實以人為本,有利于逐步解決3個1億人的落戶問題。這三件主要工作,最早是在去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提出,今年李克強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又專門論述,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具有的可操作性。
四項戰略任務。 四項戰略任務就是農民工市民化、城市布局形態優化、城市可持續發展城市提升、城鄉發展一體化。這四項任務可以說是城鎮化發展的四個維度:農民工市民化是從人的維度,城市布局形態是從載體也就是形的維度;城市可持續發展是從時間軸的角度,城鄉發展是從空間軸的角度。
五大目標。五大目標是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的內涵所在,也即: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文化傳承。值得重視的是,這五大目標是一個偏“軟性”的目標描述,特別是將生態文明、文化傳承等列入目標體系,這對于未來的城市規劃、建設、發展將會產生重要的影響。有了這個目標,城市建設發展將更多地朝著“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鄉愁”去邁進。
六大改革領域。新型城城鎮化發展,必然要突破舊的體制機制的束縛。這個意義上,新型城鎮化主要不是造城,不是城市建設,首先它是一場綜合的、全面的、深刻的體制機制的變革。按照規劃,新型城鎮化推進過程中,體制機制的重塑與再造有幾下特點:一是重在制度頂層設計,二是充分尊重市場規律,三是統籌推進人口管理、土地管理、財稅金融、城鎮住房、行政管理、生態環境等六大類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體制機制改革,最終形成有利于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制度環境。
哪些類型的城市有較大的發展機遇?
城市群和城市的發展,從本質上要發揮市場的決定性的作用。做過國家的宏觀性規劃,對城市群和城市發展只是方向性引導。
京津冀、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共同確立了要以建設世界城市群為目標。這其中,京津冀城市群的發展尤為值得關注。中西部地區重點城市群發展包括成渝、中原、長江中游、哈長等城市群。除了城市群以外,帶狀經濟也值得關注,特別是絲綢之路經濟帶。
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和重要節點城市,中小城市將成為未來城鎮化發展的重點。預計未來,各級政府部門會推動各類公共資源向中小城市進行傾斜,引導高等學校和職業院校、醫院等在中小城市設立分支機構等。
面向東北亞、中亞西亞、東南亞、南亞的近40個重點陸路邊境口岸城鎮將會迎來較大的發展機遇。
東部沿海一批人口規模大、財政力量強的特大型小城鎮,預計在體制機制上率先突破。一些地方依托中心鎮、特大鎮培育小城市,有可能獲得更多的政策允許和支持。但大面積而言,小城鎮分化嚴重,不可能所有小城鎮都會整齊劃一地進行發展。
規劃有沒有可操作性?
我覺得這個規劃是一個行動性的規劃。從規劃的目標上看,規劃目標只有18項,基本上是干貨。
從規劃的重點任務來看,非常集中,近期要著力解決的就是農民工落戶問題、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西部地區就近就地城鎮化問題。這里暗含著的就是解決3個1億人的問題。這3個1億人的問題,總理政府工作報告已啟動了行動議程,而且積累了一定經驗。
從規劃的推進機構來看,合理確定央地分工協調機制,并明確有國家發改委牽頭。
從實現路徑來看,強調試點先行。試點無異議的馬上推行,有的試點先積累經驗再進行鋪開或者修正。
從規劃出臺時機來看,這個規劃出臺的時機非常好。當前全國正在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改革的氛圍很濃。多項改革都可以在城鎮化這個平臺上進行操作、推進。
大家也看到規劃中也有常識性的東西,甚至可以說是老生常談的內容,比如說“三區四線”這些都屬于將來城市規劃的硬性要求。這些我想是城鎮化、城市發展必須遵循的規律,是任何階段都必須要遵守的。這些對于2020年之后中國城鎮化發展同樣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