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以人為本是《規劃》提綱挈領的思想重心之一。輿論普遍認同這是一個觀念更新、要求更高的規劃,它的實現值得全體中國人期待。
來自中央的規劃具有很高的立體視角,然而它能否通過各個層級的接力后,不變成各地圈地建樓的簡單扁平化行動,卻最終取決于各地的市委書記和市長們,取決于市場的活力能否讓每一個具體的城鎮建設變得有血有肉。
歷史上的城市多是自然形成的,工業化造成一些城市的快速崛起,但它們也大多經歷了長時間的艱辛過程。比如中國的大慶、石河子等城市都起源于資源開發和會戰,開始時非常簡陋,但產業推動了它們的穩健發展。目前的城鎮化顯然無法借鑒它們的經驗。
今天的中國城鎮化既有轉移農業人口的急迫需求,又有中央的頂層設計,這兩股推力之強大,都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中國需要“批量生產”出許多城市,這不是出于設計,而是當代中國的唯一選擇。這是罕見的動力,也是全人類都極不熟悉的挑戰。
現代城市都與工業化過程密切交織,換句話說,每個城市都要有自己的產業,有足夠多的工作。而對中國的市委書記市長們來說,如何圈地建樓,他們大多都已駕輕就熟。但如何創造基建之外的就業,卻能把他們當中的很多人難倒。
城鎮化要帶來人們生活的不斷改善,其核心是要增加市民的收入,創造更多高薪職位。這是比增加城市就業人口難度更高的一項工作。
此外小城市要留得住人,尤其是能夠吸引有才華的年輕人,還要在精神文化層面有自己的建樹,形成面對大中城市的獨特驕傲。這顯然更不容易。
中國城市建設近年有千篇一律的趨勢,中小城市的樓越蓋越高,而產業不見雄厚,文化資源尤其稀薄。幾個特大城市吸附了國家大多數文化精英,產業特色明顯的中小城市在全國屈指可數,在小地方定居的文化名人更是寥若晨星。
城市建設最初都是粗糙的,當前的情況有一定必然性。然而由于中國城鎮化的過程被現實需求逼著大大壓縮,對這些問題的解決就不能不緊不慢。否則許多小城鎮建起來,它們或者是產業“空心”的,或者是文化“空心”的。
這樣的小城鎮仍將是全國城鎮化大潮中的“城鄉結合部”,它們將無法安定下來,形成不了堅定、清晰的自我。它們有可能留不住人,甚至成為未來的負擔。
每一個城市都有一些“爛尾樓”,有些城市還有蓋好了但招不來商的“爛尾市場”。中國千萬別出現乍一看挺漂亮,但設計功能只發揮出幾分之一的“爛尾城鎮”。
需要多出能夠吃透中央精神,又能創造性工作的市委書記市長們。城鎮化的過程必須是擴大就業、產業升級以及文化再造的過程。地方官要有能力把城鎮化的主角從以往的鋼筋水泥變成別的什么,這是這個國家和時代對他們的呼喚。
《規劃》確定了中國下一步城鎮化的路線,涌現一批優秀的操作者的確至關重要。然而這些操作者憑空變不出理想的城市,他們需要調動市場的力量,把企業推到前臺,激發每一名市民的創造性。中國新型城鎮化注定是社會力量的全面激活和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