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的城鎮居民如何和諧相處,組建自己的生活共同體,在這樣的生活共同體中相識、相知、相助,也是提升城鎮居民生活品質的內在要求。健康的城鎮建設應當是回歸人類的社會本性,從“看不見人”的城鎮走向“看得見人”的城鎮
剛剛結束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指出,城市建設水平,是城市生命力所在。只有把發展質量擺在突出位置,把握好以人為本、優化布局、生態文明、傳承文化等基本原則,處理好市場與政府、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才能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全面推動社會文明進步。會議要求,要以人為本,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提高城鎮人口素質和居民生活質量,把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作為首要任務。
這是對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的新闡釋新發展。也就是說,新型城鎮化不僅要解決數億流動人口融入城鎮的問題,也要充分考慮進城流動人口和已經在城鎮居住人口的社會生活問題,要提高他們的生活品質,打造品質城市,使城鎮成為人民安居樂業的社會生活共同體。
健康的城鎮建設:回歸人類的社會本性
城鎮化,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實現人口集聚、財富集聚、技術集聚和服務集聚的過程,同時也是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組織方式和文化方式轉變的過程,是把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生活等要素有機聯系和積極調動起來的制度機制建設過程。
由于工業化加速,中國的傳統社會生活共同體特別是很多地方的農村面臨解體,而新的社會生活共同體正在建設之中,大量的陌生人流入城鎮如何相處,是城鎮建設不可忽視的問題。大量的城鎮居民如何和諧相處,組建自己的生活共同體,在這樣的生活共同體中相識、相知、相助,也是提升城鎮居民生活品質的內在要求。健康的城鎮建設應當是回歸人類的社會本性,從“看不見人”的城鎮走向“看得見人”的城鎮。如果城鎮建設者們把握城鎮的社會本質屬性開展城鎮建設,就會貼近人類本性和人民生活,滿足人們的需求,激發人們參與社會生活和公共生活的熱情,使社會治理格局日臻完善。正如第一個把社區概念引入中國的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帕克所說,“試圖在城市街區中追尋成功的標準,如高標準的物質設施,或所謂的能力很強的‘無問題’的街區人口,或記憶懷舊的城鎮方式的生活等,都是白費功夫。這種做法都沒有涉及到問題的本質,即,城市的街區是干什么用的?”這實際上提醒我們:在建設新的社會生活共同體時,應當明了我們到底需要什么樣的社會生活。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對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作了全新的闡釋,必將對城鎮化進程中人的全面發展產生重要推動作用。
建設真正符合人類需要的生活共同體
城鎮不宜居,千篇一律、交通擁擠、環境惡化、生態失調、生活單調、缺乏便利,等等,幾乎是我國城鎮化進程中面臨的共同問題,也是居民抱怨最多的問題之一。縱觀歷史和放眼世界,城鎮有自己獨特的內涵,它是基于歷史和人類自身的特點形成的。只有把握了城鎮的本質和社會的內在規律,才能把握城鎮的內涵,建設真正符合人類需要的城鎮生活共同體。圍繞建設人類生活共同體來改善人們的社會生活和公共生活,是當代中國城鎮建設需要進一步探索的課題。
社會生活以物質生活為基礎,以社會交往為核心,以精神滿足為目的,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展現出自己的社會性,展現人的群體特征和社群屬性。對于美好社會和美好未來的追求是人類的本質特征。自古以來就不乏各種美麗的城鎮傳說,表現在詩歌、文學等藝術作品中,它們正是人類本質屬性的體現。這種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城鎮盡管經歷了種種變故,但是人類從來沒有失去過對美好社會追求的信念,這正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建設的動力所在。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對提高城鎮建設水平做出的部署,不僅反映了當前城鎮發展建設的現實需要,也適應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和歷史趨勢。
城鎮的社會建設在目標上包括四個重要方面: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社會凝聚力的建設和培養、社會組織和體制的建設與創新、社會問題的解決。這四個方面又是相互關聯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重合。與其他比較,居民生活質量較其他更具有概括性和目標特征,并包含了豐富的內容,如經濟建設、環境保護、服務體系完善等。作為工具意義上的城鎮社會建設主要是通過一系列的建設活動來修復由于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帶來的傳統人類生活共同體的瓦解,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當前的問題是,人們在推進城鎮社會建設過程中還不能完全明了社區建設與人類社會生活共同體之間的關系,往往把社區建設活動本身當作社區發展的目標。城市建設工作者可以進行各種創新,但是要切記社會的最終目標——城鎮是人民生活的共同體。
努力發揮市場和社會機制的積極作用
在新型城鎮化浪潮下,各級政府都在積極參與城鎮化規劃和建設,然而,城鎮化在更大程度上是一個自然和歷史的過程,這包括人口的自由遷徙、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產業的合理布局,等等。在社會人類學家費孝通先生早期的觀察中,城鎮體系,或者叫做區域體系的形成就像生物的演化一樣,不斷適應國際國內市場,促進資源自由流動,逐步形成自己的結構和體系。城鎮化離不開政府,但如果城鎮化建設一切都按照行政命令推進,那一定會出現災難性后果。如何通過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體系,并使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有機接軌,進一步打破經濟發展的行政羈絆,逐步建立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地方行政體制,是新時期城鎮化建設無法回避的內容。
推進新型城鎮化,要堅決避免傳統發展城鎮的思路,努力發揮市場和社會機制在城鎮化建設中的更加積極作用。美國底特律市的破產就是一個很好的教訓。它告訴我們:城鎮不等于建筑,城鎮是居民的聚集中心。因此,需要認真研究政府開支如何造福人民,這是國民經濟成長新階段的一項核心任務。過去幾十年,以GDP政績考核為核心的干部評價標準引導各地把過多的資源投入到了住宅和基礎設施,導致城鎮和區域發展缺乏創新和活力,甚至在一些地方出現越來越多的“鬼城”。這種狀況的確到了需要切實加以改變的時候了。
城鎮化的真正活力來自以人為核心。要在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前提下,不斷加快舊城鎮改造和新城鎮建設,發展產業,創造就業,使城鎮居民的生產環境、生活環境、生態質量都大大改善,使各類城鎮成為充滿活力的人類居住點和社會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