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12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舉行。會議提出,城市建設水平是城市生命力所在。城鎮建設,要實事求是確定城市定位,科學規劃和務實行動,避免走彎路;要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發展和推動城鎮化建設,是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必經之路,但在實際情況中,或多或少存在發展思路的“迷失”狀態。推動城市化建設在一些地方,成了追求GDP增長的“跑馬圈地”,成了“重打鑼鼓另開張”的大拆大建。此種粗放的城市發展方式,拆除的不僅是整個村落或成片的老房屋,更拆掉了祖先延續下來的民俗和鄰里文化,拆掉了人們對鄉土的那份情感——“鄉愁”已經成為稀缺品。
推動城鎮化建設,不能斷去人們對故土歷史文化的記憶,更不能剝奪人們對故土親情、鄰里甚至氏族文化脈絡的傳承以及精神上的依戀。這些年,人們幾乎習慣了一些地方在城市征地拆遷中發生的矛盾沖突,在分析這種矛盾沖突原因時,更多的是從利益方面進行權衡,但卻極少有人真正注意到在這些矛盾沖突中還有更重要的“鄉愁”因素。
實際上,沉淀著豐富文化內涵的“鄉愁”,是城市化大拆大建中形成矛盾沖突的重要緣由,只不過它是通過經濟利益的博弈所呈現在公眾面前。誰都希望自己的故鄉隨著經濟的發展變得更加漂亮,但沒有人會愿意看到自己曾經居住的村莊,生活過的老街道、老街坊被從城市版圖上抹去,被拆得不知所終。
新型城鎮化就應該讓人找尋到失落的鄉愁。此次會議對于城鎮化建設的定調,當是對過去城鎮化建設思路的頂層糾偏。當然,在執行層面,仍需要通過官員考核方式的改變,相關城市管理體制,以及土地制度,戶籍制度等的變革,謀求合力,真正讓城市化發展建基于“讓生活更美好”,讓鄉愁有所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