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吃飽飯已經不是問題,而如何吃到健康、環保、綠色的食品,才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雞是大家依賴的重要營養品之一。
小陳在調查中發現,市場賣的土雞基本上是土雜雞。人們很想買到真正的土雞,就是價錢貴點也可以。他覺得土雞有很大的市場,于是他選擇了飼養土雞這一產業。
2010年他回老家四川德陽中江縣元興村開始作飼養土雞的準備工作,2011年2月,選擇了當地的土雞品種進行飼養,同年也成立了中江縣富家溝雞業專業合作社,實行“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
當他滿懷信心到市場為銷售作準備時,市場給了他重重一擊。
首先他沒有進入農貿市場的準入證。他最開始認為,只要是農產品,就像農村的自由集市一樣,可以隨意擺攤買賣。一到農貿市場,才知道一個農貿市場只能有一家可以經營宰殺雞鴨的買賣,其他的人不能進入經營。
其次是沒有人相信他的雞是真正的土雞,害怕上當。他把雞擺在街邊和路邊賣,向顧客介紹這是自己養的土雞,一是品種是當地的土雞,不是土雜雞;二是喂養方式是山地散放,不是圈養;三是飼料是青草、蟲子、玉米等,沒有用一點添加劑飼料,也沒有用任何抗生素,無藥物殘留;四是個子小,生長周期長,一般8~10個月才出欄;五是肉質細膩、鮮美,即使是放鹽清燉,也能滿屋飄香。不管他怎么介紹,聽的人多,買的人少,即使有人買,也是抱著試一試、上一次當的態度。
最后是營銷渠道少,銷售不暢。農貿市場不能去,在街邊、路邊擺攤,也不是長久之計,在艱難抉擇之后,他選擇了開一家自己的專賣店。按照規定,要在農貿市場外面開店經營農產品,必須在農貿市場200米之外,而這些地方即使有門面,租金貴,租不起。后來終于在沙坪壩沙濱路租到了一間房子,也辦到了營業執照,店名叫“富家溝月子雞”,經營范圍有畜禽水果等。雖然有了場地和營業執照,也是正宗土雞,但沒人知曉。后來他也采取了發傳單、到小區粘貼宣傳小廣告、去高檔小區推銷等銷售辦法,效果也不是很好,大都認為他是在行騙吹牛,偶爾也有人買,也是半信半疑。加之取名叫“月子雞”,很多人表示懷疑。隨著時間的推移,抱著試一試買的人,都成了回頭客。現在生意雖然有了一些起色,但沒有知名度,銷售數量仍然有限。
小陳在土雞銷售過程中,之所以出現上述問題,主要是對市場經濟缺乏深刻的認識和判斷,不懂市場,對農貿市場的政策以及銷售環節缺乏調查、了解;他的產品剛剛上市,品牌意識比較淡薄,雖然店名叫“富家溝月子雞”,由于沒形成品牌,沒有得到消費者的信任和認可;雖然有一些營銷的想法,但營銷知識缺乏,不知道如何去營銷自己的產品,加之經費短缺,不能進行有效的廣告宣傳。
如何讓自己的優質農產品成為知名品牌,順利進入市場,銷售渠道暢通,不僅僅是小陳一個農商面臨的問題,而是眾多農商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一個普遍問題,也是制約農商發展的瓶頸。
因此,懂市場、樹品牌、會營銷,是一個成功農商必須逾越的障礙。差異化的品種、差異化的種養方式、差異化的營銷模式和手段,是農商特色產品即差異化品牌形成的必由之路。
農村經濟要發展,要縮小農村與城市的差距,必須走農業產業化的道路,而農商則是實現農業產業化的中堅力量。因此,政府應把培養和造就千千萬萬個農商納入議事日程,不僅使他們成為生產者,更要使他們成為經營者,成為適應和應對市場經濟的商人。農商不僅要懂技術,更要懂市場,成為營銷高手。農商可以在政府和專業合作社的指導下,成立行業互助組織,以增強應對市場和防范風險的能力。同時,政府不但要注重生產過程,更要關注產品的銷售過程,生產和銷售兩個環節都需要有政府的扶持和經費支持。政府應把惠農政策真正落實到農民身上,而不是把錢投給競標的公司。而現在的主要問題是,產品、消費者與市場脫節,需要政府作為第三方為農商與消費者搭建一個連接市場的橋梁,如建立專門的農特產品市場,制定有關農特產品的標準,設立準入門檻。政府有關職能部門也應根據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和要求,調整工作思路和有關政策,為農商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如“農貿市場只能有一家屠宰雞鴨銷售攤位”的規定是不是可以改一改,做一些貼心為農商、農民服務的好事、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