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4-21 12:43:29
來源:城市化網 作者:蔡義鴻
【導語】??當國家統計局宣布2024年全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67.00%時,北京皮村打工博物館的展柜里,一件褪色的工裝仍在無聲詰問——2011年蔡義鴻先生在《城市化》雜志上疾呼“城市化質量評估應尊重公眾感受”,住建部2023年發布的數據顯示,2.95億農民工中仍有43%未納入城鎮住房保障,《中國數字社會藍皮書》直指,1.6億新市民在“健康碼適老化改造滯后”的窘境中掙扎。從“PM2.5科普斷層”到“算法霸權”,從“積分落戶算計”到三河市的“顏色整治鬧劇”,這場始于感性覺醒的城市化評估革新,仍在技術理性與人文溫度的撕扯中尋找答案。
?一、技術賦能下的“進步悖論”:數據豐盈與感知荒蕪?
住建部《2023年數字住建發展報告》顯示,全國90%地級市建成城市信息模型(CIM),但公眾獲得感并未同步提升:
●?算法暴政?:《城市治理》2023年調查指出,杭州某社區用AI督導垃圾分類,保潔員日均修正系統誤判126次導致腱鞘炎高發;
●?數字牢籠?:《南方周末》2024年暗訪發現,廣州推行“智慧門禁”三年,11.3%獨居老人因指紋磨損、面容變化被鎖家門。
●這與2011年原文警示的“科普斷層”形成閉環——當雄安新區將3D城市模型接入政務App,78歲菜販劉桂芳卻因“找不到立體導航關閉按鈕”在數字孿生街道迷路(《新京報》紀實)。國家信息中心2023年調研顯示,67.5%市民認為“智慧城市建設像懸浮的玻璃幕墻,看得見摸不著”。
●?破局之光?:成都“市民痛苦指數”納入考核,將醫院掛號排隊時長、公園座椅密度等200項體驗指標數字化,推動78個地鐵站增設哺乳室(成都市社科院報告)。
?二、參與困局:從“數據過境”到“價值共創”的鴻溝?
生態環境部2023年要求所有城市公開污染源解析數據,但《公眾環境信息認知調查報告》揭示:
●南京某工業園用“0101”二進制編碼公示排放數據,被網民戲稱“賽博摩斯密碼”;
●雄安數字孿生平臺開放3.6萬條道路數據,僅7.2%市民參與虛擬規劃。
●這與原文揭示的“公示困境”驚人相似——當上海將垃圾分類數據接入“一網統管”,虹口區張阿姨卻因“看不懂熱力圖”連續三月被罰款。中國社科院2024年研究指出,68.3%政務數據開放仍停留在“把文件掃描件掛官網”階段。
●?創新突圍?:深圳建立“數據翻譯官”制度,由人大代表將空氣質量指數轉化為“哮喘患者呼吸痛苦等級”,推動全市中小學安裝空氣凈化器。
?三、制度性排斥:從“半城市化”到“深度市民化”的梗阻?
國家發改委2023年數據顯示,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率僅43.2%,較12年前原文提及的“半城市化”頑疾仍未根治,印證著原文中引用李兵弟警示:“避免農民光屁股進城”的現實重量:
●?教育隔離?:東莞積分入學政策中,“社區志愿服務1小時積0.1分”與“連續三年社保積300分”形成荒誕對比;
●?醫療懸置?:2.9億跨省流動人口中僅37.6%完成醫保轉移接續,建筑工人王德勝跟骨骨折后因異地結算失敗負債8萬元。
●更具隱喻性的是無障礙設施的淪陷:中國殘聯2024年報告顯示,全國67%盲道被共享單車侵占,鄭州某主干道出現“18米盲道直通高壓變電箱”設計(央視《新聞1+1》曝光)。
●?希望星火?:雄安新區取消智能門禁,改用方言導覽員后,老年人政務辦理效率提升70%;景德鎮推出“新市民融入指數”,將方言掌握度、鄰里互助頻率納入考核,帶動本地通婚率上升18%。
??【致原文作者】??
蔡義鴻先生:
十二年前您種下的“公眾感受”火種,正在數字時代迸發新的能量。當杭州用聲吶捕捉蟬鳴評估生態、當北京將胡同鴿群數量納入文化保護指標,我們看見您倡導的“感性評估”穿透數據迷霧。那些曾被質疑的實踐——深圳憑垃圾分類指導時長兌換落戶積分、鄭州繪制“城市病痛地圖”優化醫療資源——恰是對“以人為本”的時代詮釋。
但我們也看見,您在2011年警示的“科普斷層”正在演變為“算法鴻溝”,“半城市化”創口尚未愈合,“數字形式主義”新傷又添。值得欣慰的是,越來越多城市開始將外賣騎手交通事故率、環衛工暴雨搶險次數等生存指標納入考核,這或許意味著評估體系正從“技術崇拜”回歸“生命關懷”。
期待這場始于感性覺醒的城市化革新,終能在冰冷屏幕與溫熱呼吸間找到平衡。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當評估體系學會傾聽攤販的叫賣、盲人的拐杖聲和農民工的鄉音,城市才真正成為文明的容器。
【原文】城市化質量評估應尊重公眾感受
刊發于《城市化》雜志2011年第11期
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簡稱城市化委員會)自今年初推出《中國城市化質量評估體系》(簡稱《評估體系》)研究工作以來,受到社會各界的強烈關注。
繼4月28日舉行的《評估體系》編寫提綱征求意見新聞發布會之后,在11月16日舉行的第五屆中國城市化國際峰會上《評估體系》征求意見稿經大幅度調整后,再次面向全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充分尊重公眾的感受,對新市民(指在城市中居住生活超過6個月的外來人口)的城市生活質量也納入評估體系。
隨著我國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大量農村人口向城市(小城鎮)快速聚集,據統計,截止2010年我國的農民工總人數達到了2.42億。剛剛發布的《2009年中國城市化率調查報告》中顯示,我國2009年的城市化率為33.77%,較國家統計局的46.6%低12.83個百分點,涉及人口約1.6億人。
由此所帶來的公共基礎設施不足、環境污染、社會保障制度、社會治理結構滯后等制約我國城市化發展的“半城市化”難題,已經引起了黨中央、國務院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關切。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鄒德慈評論說:“中國的城市化發展迅速,成效顯著,但城市化質量卻令人擔憂。半城市化現象是中國城市化質量不高的主要問題。” 著名經濟學家樊綱也認為,中國城市化質量的關鍵“是如何提高農村人口進城后的生活品質。”而住建部原村鎮建設司司長李兵弟則形象地說:“中國應避免農民‘光屁股’進城”。
可見,提升中國城市化質量正是當前的急所要務。而《評估體系》征求社會意見的過程,正是匯聚民間智慧與意愿的過程,讓公眾了解自己所居住城市的質量,把公眾對城市病的真實感受和改善生活品質的迫切希望表達出來,正是《評估體系》反復征求社會意見的最終目的。
但必須指出的是,指標和數據固然重要,但畢竟那是死的條條和框框,公眾所真正關注的,其實并不是城市化率的數據或者說PM2.5之類抽象的概念,也不是某個數據是否超過什么界限,而是自己的眼睛里是否看到排成長隊的車龍、垃圾成災和灰蒙蒙的天空,或者感受到孩子上學難、醫院看病難、鼻子里嗅到異樣的氣味等等。因此,《評估體系》在強調客觀的量化評估指標的同時,還推出了公眾參與的感性城市體驗指標的內容。
《評估體系》之所以強調公眾參與,其根本就在于如果評估結果是優良或合格,但公眾的切身感受卻不合格的強烈反差,公眾依然會不買賬。因為,城市化質量評估標準也好,城市發展質量也罷,每一個數據,每一條指標,都包含著深淺不一的專業知識,如果不深入淺出地對公眾進行相關科普教育,即便公示了征求意見稿,披露了各種數據、信息,公眾仍會是一頭霧水,各種揣測猜疑、以訛傳訛,也就在這一頭霧水中悄然滋生。
因此,長期生活居住在城市、社區中的公眾,他們的身心健康,他們對環境污染、對交通擁堵、對社會保障、對城市安全、對空氣質量的感受,才是《評估體系》關注的頭等大事。
(作者蔡義鴻系城市化網創始人、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