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算歧視,也不能完全將其歸為哪一級政府的責任。長期以來,工農業發展的剪刀差以及由城鄉投入等一系列相關因素造成的城鄉經濟發展的重大不平衡,使我國的城鄉差別不僅表現為產業效益的巨大差異,而且表現為一系列硬指標(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水平、社會保障體系、居民受教育程度等)的巨大落差,城鄉面貌反差極大。
盡管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農村改革已取得了許多歷史性成就,但農村面臨的矛盾和問題仍很突出。其中,農業生產力水平不高、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低下、發展方式粗放等問題突出,而其深層原因在于城鄉二元結構。
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走城市化發展的道路,建立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格局,推動城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優化組合。蘇南農村土地整治所致力解決的,正是上述問題。
蘇南通過土地整治,實現了兩個目標:一是在提高耕地質量的同時,激發了農民對于現代農業生產的思考和創造能力,提升了農業生產和經營的現代化程度,從根本上提高了農業生產力水平,極大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二是在成功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同時,大大解放了農村勞動生產力,使大批的農村勞動力從第一產業轉向第二、三產業,實現了城鄉生產力要素的自然流動。
蘇南通過土地整治,產生了兩方面的綜合效應:一是農田整治結合村莊整治,實現了農村農用地、建設用地以及人口居住區的統一規劃和分區管理,促進了農村發展模式的城鎮化,農村面貌煥然一新;二是實現了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與農民生活方式的同步轉變,使本已長期受上海、蘇州等周邊現代化大都市輻射影響的蘇南農民,生活方式與思維方式都離現代城市越來越近,城鄉差距越來越小。
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都經歷了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到第二、三產業,大量農村居民變成城市居民,城鄉發展差距變小的發展階段。走工業化、城市化的路子,把農村人口盡可能多地轉移出來,這是世界各國走向現代化的共同規律,是一個大方向。在土地整治的過程中,蘇南農村已經邁進這一重要的發展階段,其城鄉一體化發展已經步入一個新的層次。
需要指出的是,蘇南農村正在發生的巨變仍然是以其長期的經濟社會發展程度為基礎的,這是農村城市化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農村城市化發展不可隨意逾越的重要階段。
城市化不是簡單的市民化。農村人口的城鎮化轉移不能演變成盲目、硬性的政府指令性行為,農村城市化也不是靠一紙戶籍、加上一個城市低保就可以解決問題的。當前,許多地方正在大張旗鼓地進行“土地換社保”、“農村戶籍轉城市戶籍”等做法,有些地方明顯有脫離實際、超越發展的趨向,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土地換保障”有其合理性,但其強調的只是土地之于農民的保障功能,而忽視了土地之于農民的生產功能。聽起來,只要住進樓房,農民的生活環境肯定比以前閑散農居時的環境要好,再加上低保、醫保等得到保障,農村城市化問題似乎就得到了合理解決。但問題并沒有這么簡單。如果農村經濟沒有得到相應的發展,如果“被城鎮化“的地區城市經濟實力也不夠強大,那么,已長期習慣農地耕作和農村生活方式、受教育程度不高、家庭經濟能力也不足以自行創業的大量青壯年農民如何在“被城市化地區”生活?事實上,一些地方以“土地換保障”往往主要是為了解決城市建設用地不足的問題,這樣背景下的城市化,實現的不是城鄉一體化發展,而是城市對農村資源的又一次低價掠奪。
蘇南農村的城市化完全不同。除了堅實的經濟、社會發展基礎,整治中的土地被置換出來后,節約出來的建設用地也仍然留在本鄉、鎮甚至本村按規劃合理使用,用作鄉村自身的產業化發展。這樣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才有利于削弱并逐步清除城鄉之間的藩籬,實現城、鄉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