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編如下:
從某個角度上說,中國的城市化的確可以突顯中國的現代化成就,組成了一幅五光十色令人眩目的圖景。但必須看到,中國的城市化也同樣誘發出發達國家在經歷同樣歷史階段時所出現的矛盾與難題。今天中國在社會管理中遇到的問題都與城市化進程密切相關。
那么,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具體情況和特點究竟是什么呢?
第一個特點是速度快。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國家的城市化與其經濟、社會發展一樣,走過了一條曲折的道路。但從發展階段來看,1978年之后的改革開放可以視為“分水嶺”:1978年以前為城市化的徘徊起伏階段。1978年以后為城市化的迅速推進階段。1996年開始進入城市化高速發展時期。我們只用30年時間就趕上了西方200年的城市化歷程。
“準城市人口”將急升
這說明什么呢?說明中國又進入了向城市化高級階段提升與飛躍的時期,或者說中國已進入了一個城市化超常發展階段。
第二個特點是規模大。因為城市的地域擴大十分有限,所以這里所說的這個“大”主要是指人口數量加大。
這些背后無庸置疑地表明了中國城市化的快速發展。這種高速的累進當然極大地拓展了經濟發展和就業空間,對促進經濟繁榮和社會進步,功不可沒。但是由此也產生了問題。筆者以為,其中對中國未來發展負面影響最大也是最具有潛在威脅的,莫過于在各大中城市出現了一個人數眾多的、被稱為“準城市人口”的聚集現象。
“持續發展”面臨壓力
我們僅從城市生活的角度也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中國有8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那將是一種多么驚人的景象:城市為了大量的人口生機之需求,需要建立多么龐大的生活保障體系和社會安全保障體系:水電供給、道路交通、食品供應、垃圾處理,安全保衛以及維持正常秩序與突發事件的龐大警力等等。高速的城市化讓中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
城市化的實質對中國來說就是工業化的進步,應該說勢在必行,不可動搖。但同樣它又是一種必須付出代價的進步,是一種歷史行進中的顛簸。這輛呼嘯奔馳的社會列車是不是也應該有個“安全出口”或“安全閥”呢?
扎實建設中小城市
筆者以為,真正能夠解決這一問題,并為中國城市化充當“安全閥”的辦法并非沒有,那就是要下大氣力、扎扎實實地去發展和建設中小城市。這個思路其實是由費孝通先生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就反復論證過的。
我以為今天已到了在總結以往的基礎上,再次把加快建設與發展中小城市(包括小城鎮)建設擺在國家發展的戰略部署和統一規劃之中的時候了。不過,這種“重整舊物”一要吸收以往草率上馬的毛病,二要認真借鑒國外先進經驗。今天看來,工業化先導國家在建設中小城市的過程中雖然做法各有不同,但大體上都有一些類似的較成功的做法。譬如,它們都重視規劃的權威性,都重視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都重視地域文化和人文環境,都重視生態環境保護,也都重視城市特有的個性,等等。這些都是“他山之石”。
建設中小城市絕非可有可無,因為它們可能是中國城市化進程中最可靠的“安全閥”。它們既可以保證城市化的持續,又會大大減少“現代都市病”的發作;它們既可以為城鄉統籌雙向流動鋪平道路,又會為億萬農民找到可以依托與信賴的家園。同時,它們也可以讓現代的中國人不會迷失在水泥鋼鐵構成的都市森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