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培成,湖北省文物交流信息中心、湖北省古建筑保護中心專家、文博副研究館員。1986年至1996年,師從徐邦達先生學習書畫鑒定,2003年至2007年師從史樹青先生學習書畫鑒定,2014年參加“第二屆全國紙制品收藏博覽會”和“第38個國際博覽日”。長期從事流散文物的保護鑒定工作,并深入對古建筑和湖北明清古民居建筑博物館的研究等工作,代表作有《湖北古民居建筑群的特征與保護》、《剖析宋代玉器雕琢的工藝特征》、《唐宋繪畫中的建筑表象》、《從人文角度賞析宋代瓷器的色彩特征》、《隋唐玉器的時代特征淺析》、《淺析中國古代繪畫與文學的關系》等等。
博物館是一個城市的文化符號,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5月18日是聯合國規定的國際博物館日,自1977年5月18日第一個國際博物館日創立以來,每年的這一天世界各地的博物館都將舉辦各種宣傳、紀念活動,慶祝自己的節日,讓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館,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的作用。古建博物館是博物館中的一員,它的建立有何意義?對城市將產生怎樣的影響?近日,湖北省文物交流信息中心、湖北省古建筑保護中心專家葉培成接受了《城市化》的專訪。他認為,古建博物館,對搶救性地保護優秀歷史建筑意義重大,它讓城市更有價值和記憶。
《城市化》:到今年的5.18,已是第42個國際博物館日,今天的主題是什么?博物館有哪些作用?
葉培成:每年的5.18日即為國際博物館日,但是每年的主題不同。國際博物館協會每年都會針對這一特別的日子挑選一個主題,以反映社會關切的核心議題。今年的主題是“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Hyperconnected museums: New approaches, new publics)”。
“超級連接(Hyperconnectivity)”一詞首次出現于2001年,以描述今日社會多渠道的溝通媒介,包括面對面的交流、電子郵件、即時通訊軟件、電話以及互聯網。目前,全球聯絡網變得日漸復雜、多元和融合,在超級互聯的今日世界,博物館也融入了這一潮流,因此,國際博物館協會就將2018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確定為“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
自國際博物館日設立以來,每年的5月18日都舉辦慶祝活動,2017年,共有157個國家的36000座博物館參與了國際博物館日的活動。博物館旨在提醒公眾它是促進文化交流,豐富文化生活,增進人們之間相互理解、合作,實現和平的重要機構。
《城市化》:博物館我們見得很多,而古建博物館卻少見。這方面的情況請您介紹一下。
葉培成:的確,在各大城市均可見到各式各樣的博物館,但是古建博物館確實不多。在這里我就簡單介紹一下“湖北明清古建筑博物館”,它就是古建博物館的代表之一。
湖北歷史悠久,古民居建筑群眾多,作為中國古民居建筑群的重要組成部分,湖北古民居建筑群既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又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集智慧與實踐為一體的產物,更是中國古建筑文化和荊楚歷史文化發展和演變的重要載體之一。根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統計,湖北省共有古民居1541處,目前已公布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古民居200余處 但隨著城市化浪潮的到來和現代生活方式的演變,亟待加強加大對古民居建筑群的保護,充分發掘和利用古民居建筑群悠久的歷史文化價值,增強民眾對古民居建筑群的保護意識,積極探索新的保護模式。也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湖北明清古建筑博物館”應運而生了。
湖北明清古建筑博物館是國家三級博物館,經專家審核已達標為二級博物館,現已報國家文物局,等待批復,它也是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武漢黃陂區木蘭湖畔的雨霖村,占地170畝,總建筑面積為8000余平方米,其中搬遷復建的古民居建筑13棟,多為古民居建筑單體,于2008年對外免費開放,已形成了集保護、研究、展示荊楚傳統民居建筑、民俗文化和風土人情的新型歷史文化展示專題博物館。博物館依托湖北區域內特色顯著的名人故宅、百姓民居、宗祠、會館等古民居建筑配以湖北明代藩王歷史文化專題陳列展以及輔助設施,充分展示了荊楚地域悠久歷史文化傳統和博大精深的民間古建筑藝術魅力,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湖北明清古建筑博物館是搬遷復建的古民居建筑群和古建筑博物館。
《城市化》:何謂“搬遷復建的古民居建筑群和古建筑博物館”?
葉培成:所謂“搬遷復建的古民居建筑群和古建筑博物館”就是將異地分散零落的古民居建筑,集中搬遷到一個地方而重建起來的古民居建筑群和古建筑博物館。
“湖北明清古建筑博物館”的建立在保護中遵循了“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政府主導、傳承發展”的原則,這種集中搬遷復建博物館保護的方式,也成為古建筑保護的“經驗之作”。它通過對湖北省境內分散于民間而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原生態及周邊環境已遭破壞而缺乏保護手段的古民居文物建筑及其構件經過規劃論證,實行集中搬遷復建,形成了一個以保護湖北古民居建筑群遺產為依托,以保存傳承湖北風俗習慣為特征,將遺產保護與文化傳承相結合的新型旅游景區。這個古建筑博物館,也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認識歷史建筑文化和休閑旅游的特色場所,同時也探索一條文物保護與利用相結合、使文物保護工作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武漢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豐厚的遺存,但是古建筑博物館是一項空白。無疑,湖北明清古建筑博物館的建立為這座城市傳承了文化,增添了價值和印記。
《城市化》:湖北明清古建筑博物館除了可以參觀展示,還有哪些作用?
葉培成:湖北明清古建筑博物館又稱湖北明代藩王博物館,有6大區域,以古民居建筑群為依托,展出了200多件蘄春荊敬王墓、江夏龍泉山明楚昭王墓的隨葬品,其中國家一級文物有10余件,是一座展示明代藩王歷史文化和傳統民居建筑的專題博物館。這里既有半部世家(宋太祖旁系后裔)的民居,又有出過許多才子的廖氏官堂,以及國民革命軍北伐軍的指揮部。湖北的陽新、通山、棗陽、崇陽和武昌的首批十幾座古民居、宗祠會館等建筑,均已呈現在木蘭湖畔,供游人免費參觀。
不僅如此,湖北明清古建筑博物館還成立了“傳統民居研究中心”。它是在針對湖北省在傳統民居研究和保護方面已經取得的成就,并面臨更大規模的展開研究工作的狀況,在園區建立的傳統民居研究中心,旨在通過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廣泛合作,在海內外聘請知名專家,定期召開研討會,走訪調查,匯聚資料、成果等多種方式,開展研究工作、加大保護力度,目前已在國際國內民居研究中發揮一定的影響力和推動作用。
《城市化》:博物館有一個讓游客走進來參觀的過程,還有一個就是主動走出去展示自己的途徑。在后者你們做了哪些工作?
葉培成:的確,要發揮博物館的功能和作用,這兩者都不能少。在“走出去”方面,湖北明清古建筑博物館做過許多有意義的活動。例如,2017年9月,湖北明清古建筑博物館就與湖北省高校博物館協會合作,開展了為期兩個月的“碧瓦朱甍——荊楚古建筑圖片巡展”系列活動。通過展覽走進了武漢大學、華中師范大學、中國地質大學、華中農業大學、中南民族大學、湖北大學等9所高校,依托生動的案例,詳實地介紹了湖北古建筑的傳統風貌和保護工作成就。在活動過程中,師生們無不為中國幾千年的文明感到驕傲與自豪,在輕松自然的交流氛圍中學習了歷史文化知識和感受了城市的歷史印記。這也是湖北明清古建筑博物館邁出“從象牙塔走進大千世界”的重要一步。
《城市化》:湖北明清古建筑博物館位于較偏僻的郊區,該怎樣保護它?
葉培成:湖北明清古建筑博物館首先它是一個古建筑群,所以它與一般博物館不同的是首先要保護好這些古建筑。湖北對于古民居建筑群的保護較為重視,對于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古民居建筑群,各地人民政府均將古民居建筑群保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了古民居建筑群保護工作責任制和聯動工作機制,特別是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具體負責古民居建筑群的調查認定、保護規劃、監督管理等工作;城鄉規劃、城市管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負責古民居建筑群保護相關建設活動的監督管理等工作;公安消防機構負責古民居建筑群的消防安全檢查指導等工作;國土資源、環境保護、旅游、林業、公安、工商行政等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做好古民居建筑群保護相關工作。通過明確責任主體,在保護好古建筑的基礎上,也就保護好了這個博物館。
在具體的保護防治上,湖北明清古建筑博物館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病蟲害的侵害,因為木質的古建筑多,對白蟻的防治就成為了一項長期的課題。在這方面,我館文博館員張紀盛同志多年來,潛心研究,克難攻堅,根據古建筑博物館白蟻危害的情況、白蟻危害的種類及建筑特點制定相應了技術方案和舉措;對已修復的房屋建筑主要采取預防措施;對古民居建筑群周圍房屋采取封閉式防治措施;對古民居建筑群內外的園林綠化采取物理防治措施;對古民居建筑群內外的房屋建筑采取監測-控制措施等等,并采用綜合防治方法,點巢法、針注法、線路傳染法、監控投餌法等技術,有效地對白蟻等病蟲害進行了防治,保護了古建筑,并形成了《淺析“雨霖村古建筑群”的病蟲危害及防止》等研究成果。
《城市化》:這種位于郊區的古建筑博物館該怎樣引導居民延續傳統生活方式,創新對古民居建筑群的保護。
葉培成:建立古民居建筑博物館,要力求在不失去古村落原有的居民生活方式及民俗習慣的同時,根據現存的居民經濟生活模式依附于其所居住的古民居建筑群開發旅游以此注入新的元素、新的活力,形成一種新的村落生活方式,通過依古養今,延續當地居民的生活模式來培養與強調地方旅游的特色與文化內涵。居民利用古建筑的同時就會自發地保護修繕古建筑;而外來游客對當地歷史文化與民風民俗的理解與認同也能成為村落居民及游客共同保護當地古建筑自覺行為的動力,以此形成良性循環使自覺保護古民居建筑博物館的良好行為延續下去。
《城市化》:在新時代下,古建博物館該怎樣傳承和創新歷史的記憶?
葉培成:2018年國際博物館日提出這個“新方法、新公眾”的主題非常好。因為如果我們不考慮博物館所創造的各種聯系,我們就無法了解博物館發揮的重要作用。博物館是當地社區、文化景觀和自然環境中無法分離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科技的發展,如今的博物館可以吸引核心觀眾以外的群體,通過新的藏品闡釋手段找到新的觀眾:博物館可以將藏品數字化,為展覽增添多媒體元素,比如,一個簡單的社交媒體“標簽”就可以讓公眾在社交媒體上分享體驗。這就要求博物館為了保持對社會的關切,要將視野投向當地的社區,以及組成社區的多元群體。近年來,我們見證許多博物館通過與少數群體、原住民和地方機構合作組織的一些公眾活動。為了吸引新的觀眾并增強更多的聯系,古建博物館也必須開創藏品闡釋與展示的新方式,以傳承歷史和文化,讓城市更有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