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文鑫: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副主任、中華兩岸和平發展促進會主席、教授
我祖籍廣東梅縣,從小家中一貧如洗,沒錢讀初中,我就帶著草席到臺北開始城市化,所以我曾經是最典型的農民工。后來因為上班的電子工廠經營不善被裁員,我一無所有出來做生意,通過創辦企業,后來當上了臺灣中華臺商協會的名譽會長,在北京大學等地方教書,還在國家教育部有一個國家可持續發展中心做終身教授。1992年兩岸開放以后,我來到大陸,是第一批的國家土地資源規劃學者,那時候國土資源部還沒有成立。我走過了祖國的山川大地,2004年長江經濟論壇里面的建設長江黃金水道及科技產業走廊的主講者就是我。
作為一位曾經的農民工,我最大的感受是:不要給農民工什么特殊的待遇,只給讓農民工擁有跟城市里一樣的發展機會就好了。農民工的問題,是整個社會整個社會結構、經濟結構的問題。
前不久我訪問過一個人,他談到北京最近拆除違章建筑、地下室,分流了很多人。我告訴他:分流并不是壞事,現在帶著建設北京存下的錢回到生長的地方,建設美麗的家園,比擠在北京可能更好。
《城市化典型案例》這本書有很多地方我也去研究過,非常感謝書中能把這些案例這么詳細的羅列出來。書上寫到的深圳大浪街道我也去過,它是對農民工外來工最友善的地方。大浪設了一個服務中心,農民工來找工作如果沒有地方住,可以在服務中心吃住一個禮拜不要錢,但一個禮拜你必須找到工作。大浪那位負責人還得過城市化委員會頒發的優秀農民工的獎。大浪的做法告訴我們,人間還是有愛的,它們為農民工做了非常多的事,告訴農民工怎么去找工作、怎么創業,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單位。
我也到過書中寫到的平和,曾經教當地人種獼猴桃。那邊的孩子也是很聰明很優秀的,只是他很不幸沒有生在北京。所以說今天政府必須要給這些人一個機會,不能剝奪他們向上的機會。
書中寫到蛇口的招商街道的基層治理創新,我有個辦公室就在蛇口,書中對這個案例的總結,跟我在蛇口地區的感受是完全相同的,他們的創新成效相當的不錯。
書中還講到了一些貧困地區的城市化實踐,這讓我想到了自已2003年創建的井岡山科技學院。那邊的孩子挖一天竹筍才掙五塊錢,學生畢業后根本找不到工作。而井岡山科技學院的孩子們畢業以后,成為很多企業歡迎的技術工,十幾年來這些孩子畢業后回鄉買房子、結婚、生小孩,有些在外面自己就當老板。事實上,對于貧困地區農村的孩子,只要給他們一點機會,他們就能夠生活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