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西麗: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規劃與設計學院
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博士、副教授
城市化委員會交通運輸專委會專家顧問
韓西麗,北京大學博士、副教授,歐洲景觀設計學教育聯盟(ECLAS)會員,瑞典隆德大學可持續城市研究室(SUDes Urban Lab, Lund University Experts AB)成員。
主要研究方向:城市戶外空間與兒童健康、可持續城市設計、城市感知及城市生態基礎設施規劃設計。曾主持完成國家青年自然科學基金“城市鄰里空間特征對兒童感知及戶外體力活動的作用機制41001089”,正在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城市空間過濾滲透性對兒童非機動通勤的影響強度與機制研究41471119”,參與國家科技攻關計劃資助項目一項,主持和參與其它縱向及橫向課題共30余項;在國內外專業期刊發表論文30余篇,出版著作《城市感知》一部,編著出版書籍3部,參與出版其他專業書籍6部;曾獲“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ASLA)2005成就獎”、環保部“2012年度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二等獎、教育部獎勵等獎項。
棲息于城市,我們每天都通過觸覺感知著城市。我們的皮膚可以感知空氣的濕度和溫度,我們的頭發可以感知到城市或者場地上的風,走在中世紀的城鎮,我們的雙腳可以感知到石塊鋪地的肌理,走累了或者想和碰到的熟人停下來聊幾句的時候則可以通過身體感知到街旁座椅的溫暖或者冰涼,平滑或者粗糙等等。經過有趣的雕塑時,孩子們會沖上前去擁抱、撫摸或攀爬,經過古老的建筑之時,人們時而會駐足觸摸粗糙的石砌建筑底座或者長了些許鐵銹的大門以及被磨得很是光滑的門把手,這是一種在視覺感知之外的更深層次的、與歷史建筑對話的方式。
雖然觸覺是我們和城市空間交流的主要途徑之一,但是往往因為觸覺感知發生于瞬間或者過于平常,以至于沒有引起人們的過多關注和設計師的普遍重視。因此,建設‘觸覺友好城市’應成為我們未來的建設目標。
人們所偏好的觸覺感知依據目的可概括為防護性接觸、舒適性接觸和愉悅性接觸三種類型,不過好的設計可以打破三者之間的界限。
一、防護性接觸
防護性接觸是指人們在戶外空間活動時,需要一些構筑物或者戶外家具協助以達到身體平衡而免受傷害。例如跨河橋梁上的欄桿扶手、步行過街天橋上的護欄、連接商場建筑的架空步行走廊的兩側的護欄等都是防護這些空間內使用者活動安全的必要構件,防護性觸覺感知越來越受到重視,成為戶外空間設計的重點內容之一。例如在丘陵山地城市中連接不同高程街道的臺階或者坡道兩側的欄桿扶手、公共建筑入口臺階旁或者高處平臺邊設置的護欄、十字路口處的人行橫道上設置的防滑坡道、亞熱帶地區城市街道上帶頂棚的連廊、多雨地區街道兩側的騎樓空間、炎熱地區城市廣場上的休息拱廊等。這些設計旨在協助有需要的人群安全地通過或者在戶外空間活動,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
步行橋上光滑的銅質欄桿吸引著各類人群靠近、觸摸,舒適的觸感延長了參觀者的停留時間并促成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交往,欄桿不僅僅作為建筑構件為人們提供安全防護,它本身也在定義空間并制造場所(英國倫敦市皇家植物園“邱園”)。
臺階上的欄桿扶手,供特殊人群使用(瑞典隆德市大教堂入口前廣場)
地中海松樹的影子在樹腳下縮成一團一團,游客和市民聚集休息其中,樹影在炙熱的陽光下為人們提供了防護和相對舒適的停留空間(四月份的意大利羅馬市街頭)。
30cm寬的大塊石質鋪裝的介入即可為自行車使用者創造出最大的舒適性甚至是有趣的觸覺感知機會(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市)。
欄桿在提供防護的同時也在定義空間
各種橋梁上的護欄則在起到防護作用的同時,吸引著人們駐足依靠并觀望四周,或者開始與身旁的人聊天,扮演著社會交往媒介的角色。戶外空間中針對極端氣候的防護設計如廊架、雨篷和林蔭樹木的服務對象具有普遍性,在驕陽的炙烤下,來自世界各地的、各種膚色、各種年齡的人都會本能地尋找蔭涼處通過或者休息。在寒風凜冽的冬季,人們會偏好那些不受寒風侵擾的墻角或者建筑所圍合的院落開展活動。
精彩的防護性觸覺設計可擴大空間的使用群體,增強空間的停留感,進而增加使用者的社會交往機會。然而,通過觸覺感知消極的防護性物件則會壓縮使用群體的數量,消弱空間的吸引力和停留感。例如一處橋梁上表面粗糙或者摸起來冰冷的鐵質護欄,僅僅有著安全防護的功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橋梁空間的停留感。相反,橋梁上溫暖的、光滑的以及形狀對人的手或者背部來說舒適的護欄則在防護的同時,將橋梁從一處通過性的場所轉化成一處停留活動的場所,在橋上駐足觀望周邊的事物,也許變成活動的主要目的,而不是通過時短暫發生的次要性活動。
戶外空間護欄的設計受設計規范的約束,但約束往往以避免事故的發生為準則,例如只規定護欄的高度和欄桿的間距等。如果將人的觸覺感知需求加以考慮的話,護欄就會改變空間的使用人群、使用特征和格局,增強空間的場所感。
氣候帶與城市微氣候
如果要建造友好的城市居住環境,戶外空間微氣候的友好程度也應得到重視。在亞熱帶城市例如深圳市和廣州市,一年中的大多數時間十分炎熱。在古代,由相互靠近的建筑界定的小尺度街道、樹冠高大濃密的榕樹所界定的林蔭街道以及房前屋后空間為人們在戶外空間活動提供了很好的防護。然而,新建城區中寬闊的道路、點式高層建筑分散布局、活動空間內以視覺美觀為準則的草坪及裝飾性的小灌木主導的綠化植物,應對炎熱氣候條件的作用十分有限,使得戶外空間中的實際活動范圍減少,戶外空間生活質量大大降低,迫使人們選擇自帶遮陽傘、遮陽帽來出行。
在炎熱天氣從事戶外活動,人們都會自覺地選擇在大樹的林蔭下停留休息,從而免受陽光炙烤。石質座椅涼爽的表面與綠蔭如蓋的大樹下的空間共同形成相對安全和舒適的休息場所。地方性遮蔭樹木是專門為服務當地人的生活而存在的。如果將高高的、樹冠較小的地中海松樹移栽到中國的廣州市,同為亞熱帶城市,廣州和羅馬的氣溫卻存在明顯的差異,羅馬日溫差較大,正午的陽光炙熱,但廣州的日溫差很小,遮蔭需求在白天時段長時間持續,因此,地中海松樹短時的遮蔭滿足不了廣州市民在戶外活動的需求,而高大茂密的榕樹樹冠長時間的遮蔭效果也難以滿足羅馬人在清晨和傍晚對于陽光的需求。因此,除了調整城市建筑布局、利用建筑遮蔭創造安全的、舒適的戶外空間之外,在戶外空間種植當地的遮蔭樹木也是改善城市微氣候、創造‘觸覺友好城市’的有效途徑,應得到設計師的重視。
二、舒適性接觸
鋪地材料提供的觸覺感知機會
舒適性接觸是一種主動性的觸覺感知偏好。人們喜歡用手、腳和身體上的皮膚接觸光滑的、溫暖的、涼爽的、柔軟的物質,戶外環境也不例外。良好的戶外空間設計,尤其是選擇適宜的材料可促成舒適性觸覺感知的發生。
鋪地作為戶外空間主要的環境元素,其材料選擇對空間的氛圍和人的觸覺感知具有頻繁且深刻的影響。
對于同一種類型的鋪地,不同的使用人群或者不同的使用方式都會促成不同的體驗效果。例如在由粗糙的石塊鋪砌的人行道上,大多數步行者會強烈地感知到地面,感知到城市滄桑的歷史感,會帶來舒服有趣的感受,但對于穿高跟鞋的女士們,順利走過這樣的區域會變得非常困難和不適。同樣的場地,對于騎自行車的人、推著兒童車的人、使用輪椅的人以及拉著行李箱的人來說,通過凹凸不平的石材鋪地或者碎石鋪地的時候,顛簸會給他們帶來不適感。因此,采用不同的鋪裝材料,以滿足各類人群的使用需求及舒適性感知偏好,是設計師應聚焦的內容之一。
介于臺階與坡道之間的地面形式
臺階和坡道是戶外空間中三維的地面形式,通常會出現在公共建筑入口處、不同高差街道的銜接處、有地形高差的廣場上以及公園里。除了涉及到鋪裝之外,坡度、臺階的高寬比例都會影響到人們通過時的觸覺體驗。在戶外空間的臺階設計中,設計師對于防滑、堅固耐用、弱勢群體通過時對于高寬比及坡度需求等方面考慮較多,以保證各使用者安全通過,但對人們通過時的舒適感知需求則考慮較少。在一些中世紀及古羅馬的城市空間中,介于階梯和坡道之間的低矮、寬闊的臺階其大約1:10的高寬比使得上下臺階活動變得容易且舒適,這樣的設計打破了上下臺階帶給人們不適的身體體驗。
城市戶外空間永遠都缺乏座椅
城市戶外空間永遠都缺乏座椅,行走中的人總希望在疲憊之時能隨時坐下來休息片刻。對于老年人、小孩、孕婦以及身體不適的人來說更是如此。在許多發達國家的城市街道、人行道、廣場、社區內部、公園、公共建筑入口及周圍等人們可能通過或停留的地方均布置大量座椅,受到市民的普遍喜愛。戶外座椅可提高人們在戶外逗留和進行社會交往、接觸自然的機會。例如英國一項針對三個蘇格蘭格拉斯哥地區的城市街區與老年人健康關系的研究發現,戶外座椅有利于提高老年人在戶外逗留的機會,并增加他們步行的距離,如果老年人去附近的商店、社區中心,他們總能走回來,在夏天里有的老年人會在購物沿途的座椅上休息半小時,享受夏日溫暖的陽光或者與他人聊天,對老年人的健康十分有利(1)。
材質影響座椅的受歡迎程度
關于戶外座椅,除了它們的位置和數量,座椅本身的材質是人們在坐息時第一時間所感覺到的,石材、水泥、金屬等材質的座椅在炎熱的季節則往往因吸熱而溫度升高,在太陽的暴曬下,座椅的舒適性大大降低。而同樣的材質在寒冷的季節會隨溫度的降低而變得冰涼,無法為人們提供休憩服務。現代城市大量使用的水泥及金屬座椅比石材座椅對于溫度的調整和適應性更低,這些材質的座椅往往變成擺設,在大多數時間段失去為人們提供坐息機會的功能。而木材、藤條等材質的座椅對溫度的適應性和調節能力較高,可以在一年四季中滿足人們的坐息需求。戶外除了固定材質的座椅,也可以像家里一樣,在不同的季節使用不同材質的‘移動坐墊’以獲取舒服的觸感。這樣的思考和相應的行動最先發生于那些敏銳的商家之間。在瑞典隆德市的步行商業街上,冰激凌店的老板為了滿足人們喜歡在戶外享用冰激凌的需求,考慮到季節因素,在櫥窗外的金屬窗臺上鋪上棉墊,簡單的棉墊受到了各年齡段人群的喜愛。在挪威奧斯陸市寒冷的冬季,一些咖啡廳和餐廳的經營者們在戶外就餐座椅上鋪上毛質坐墊和靠墊。它足以提示我們,戶外座椅的設計需要考慮本地的氣候、四季變化等自然條件特征,并結合靈活的管理方式,從而為市民提供舒適的戶外坐息機會。
冰激凌店外提供的柔軟、溫暖的坐息放松機會(瑞典隆德市步行街)。
每逢夏季,公園內的草坪成為市民享受溫暖舒適的日光浴的理想場所(挪威奧斯陸市)。
戶外空間中的依靠物
在城市戶外環境中,由設計師主動設置的座椅具有預設的環境功能,提供主動的環境可供性,對于使用者來說,具有清晰的引導作用。然而,如果我們對戶外人們停留時的情景稍加注意的話,便會發現人們都會有意或者無意地將自己周圍的物體作為‘輔助座椅’或者身體的‘依靠物’加以利用。我們也經常會發現一些并非設計師有意設計的利用方式。Marketta Kyttӓ將這種由使用者所發現的環境中的行為的可能性稱為“被動可供性”。若觀察一下什么樣的環境才有可能成為支撐身體的輔助座椅或者依靠物,我們便會發現各種物體的不同功能(2)。例如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人坐息于噴水池邊緣的大理石池壁上、花壇邊緣的圍欄上、步行街入口隔離墩上、商店櫥窗外挑的窗臺上甚至不設置座椅的公交車站旁的道路牙子上以及行道樹的樹池邊。
城市空間中的可依靠物形式多樣,種類繁多,除了可供依靠的建構筑物如墻壁,門窗、電線桿、樹干等垂直物體之外,臺階上的欄桿扶手、橋上的護欄、窗臺、傾斜的墻面以及雕塑等,這些街道家具及構筑物均具有較高水平的被動的可供性。人們可以利用他們以各種不同的坐息和依靠姿勢進行休息。這些潛在的可供性往往位于場地的邊緣以及建筑、水池、花壇等各戶外空間元素的邊緣,因此,‘邊緣’的被動可供性啟示我們它們應成為設計的一部分,從無意識轉變為有意識,可為使用者創造更加舒適的戶外休息環境,當然這樣的設計必須建立在人體工學尺寸之上,例如當物體高度在15cm-70cm之間,人們將其當做輔助座椅的可能性則較大,如果這個高度介于70cm-110cm之間,被依靠的可能性則較大。在戶外創造舒適的觸覺感知機會是街道家具設計以及建構筑物邊緣設計需要關注的重要內容。
水景吸引著各年齡層人群的使用,在這里,觸覺感知是人和水景交流的主要途徑,視覺及聽覺被弱化(英國倫敦市海德公園內的 “水石項鏈”景觀)。
曬太陽的機會
戶外空間中舒適的觸覺感知還包括溫度的感知,表現在氣候、天氣方面。例如,在北歐國家初夏時節躺在草地上曬太陽、在亞熱帶及熱帶地區夏秋季節享受街道上吹來的微風以及在溫帶地區冬季聚集不受寒風侵擾的墻角下曬太陽等。這些空間會吸引人們在氣候舒適的季節外出享用戶外環境,也給不舒適的季節添加了愉快的感知體驗。在溫帶地區的城市中,冬季在戶外曬太陽是人們所渴望進行的活動,無論是在社區設計、廣場設計、街道設計還是公共建筑以及辦公建筑周圍的環境設計中,都應該考慮冬季時節市民外出曬太陽的需求,有意識的在建筑設計以及場地設計的過程中塑造此類場地將會為市民提供更多的、舒適的利用觸覺感知城市的機會。
在炎熱的夏季,噴水成為人們尤其是兒童的樂園(美國紐約市巴特里公園)。
三、愉悅性接觸
小水景—大樂趣
在戶外空間中,水具有永恒的吸引力,是最吸引人去觸摸的環境元素,無論是水池還是噴泉,無論是河流還是湖泊,也無論什么年齡的人都被形形色色的水景所吸引。近些年來,隨著能源節約意識的增強,城市水景的設計也逐漸從強調視覺感受的靜觀轉向重視觸覺的參與。許多城市在新建的廣場、步行街、公園內設計各式各樣的旱噴,吸引著大量兒童乃至成年人的參與,成為提高城市戶外空間活力的重要景觀元素。除了旱噴之外,淺水池、小水渠、水幕以及水霧等形式的水景的建設也大大提高了人們利用觸覺感知水的機會。
雕塑提供的觸覺感知機會
光滑的石材表面及建筑空間式的形式設計使得雕塑吸引著兒童及青少年的攀爬、捉迷藏、坐息等活動,在這里,觸覺感知是人和雕塑交流的主要途徑,雕塑的視覺服務不再占據主導(瑞典隆德市)。
厚厚的彈性地面鋪裝不但可以防護兒童受傷,也可激起了成年人彈跳的欲望,人們相互分享彈跳的快樂,觸覺感知是人和場地交流的主要途徑(法國里昂市街頭兒童活動場地)。
雕塑是另一類刺激觸覺感知欲望的戶外環境元素。雕塑因其材質、形態、比例等屬性特征自古至今吸引著兒童及青年人攀爬、登高、坐息、觸摸、擁抱等活動,成為廣場、街頭綠地、城市公園內最活躍的景觀元素。城市廣場、步行街上的形態各異的雕塑,它們都在一年四季吸引著兒童及年輕人觸摸、攀爬,是通過觸覺感知帶給兒童和年輕人樂趣的環境元素。與古代城市街頭、廣場上嚴肅的英雄人物雕像相比,現代城市一些雕塑設計更加注重提供給市民觸覺感知的機會。例如瑞典隆德市中心廣場上由西班牙藝術家愛德華多·奇里達(Eduardo Chillida)于1972年設計建造的雕塑,光滑的石材表面及內外空間構成賦予了這處雕塑舒適、可攀爬、可探索、可隱藏等諸多吸引人參與的屬性,成為兒童及青少年們聚會游戲的理想場所。即使對于成年人,童年時愉悅的觸覺記憶也使得這座雕塑成為市民相約時所使用的“城市地標”之一。和該廣場上的木質座椅的觸覺感知機會相比,石材雕塑的觸覺感知在溫度上未必是舒適的,但它更具娛樂性,觸覺體驗也更為獨特,因此而充滿吸引力。
由人工草皮制造的尺寸放大了的家具吸引著男女老少上前體驗,愉悅性觸覺感知欲望占據主導,有別于家里日常使用的沙發的異常的視覺信息刺激人們前去嘗試坐息,并體會其中的樂趣(英國倫敦市泰晤士河南岸)。
戶外空間中的材質影響觸覺體驗機會
材質是人的身體和環境交流的最直接的媒介。不同的材質可能將一處空間定義為冰冷、炙熱、溫暖、舒適,甚至可能激發想象,進而界定著人們的使用方式。商店大門上設計獨特的門把手可以刺激人們上前觸摸及探究的欲望,走在厚厚的橡膠鋪地上,跳躍的欲望也會隨之而來。如果坐息于公園里或者街頭廣場上一塊未經雕琢的石塊之上,可能一下子會將我們的思緒帶往大山里或者河灘上的景象,商店門口或者花園周圍摩舊了的木欄桿往往吸引人們去觸摸和感受歷史,這些都是我們的觸覺記憶作用的結果。
與平地和臺階相比,坡道的魅力是永恒的。無論是有意設計的坡道例如各種各樣的滑梯,還是無意設計的坡道例如建構筑物露空的組件,它們往往成為兒童的樂園。
對風的觸覺感知成為人們之間開口交流的催化劑,風中搖曳的草坪、游人隨風飄動的頭發將風視覺化,人們用皮膚甚至調整身體平衡去感知這個場地,因風而起的興奮和尖叫定義了這里的休閑氛圍(英國愛丁堡市霍利魯德公園)。
自然元素與觸覺感知
帶來愉悅性觸覺感知機會的戶外空間使用材料不僅限于人工制品,自然元素中往往蘊藏著無限的愉悅性觸覺感知機會,成為人與環境乃至人與人交流的媒介。觸摸街頭光滑的白皮松樹的樹干或者垂下的柳條、撿地上的落葉與果實,撫摸毛茸茸的植物的花瓣、觸摸餐館門口種植箱內的蔬菜或者濱水巖石上的苔蘚等等,這些親近植物的偏好都似乎是人類的天性。通過觸覺與自然對話是視覺交流之后的進一步交流需求。
自然環境中一些看不見的觸覺感知機會也會帶來愉悅感,例如我們通過皮膚可以感知到微風或者強度大的風,也可以通過皮膚感知到暖陽或者烈日。微風讓人產生舒適的感覺,促使我們在戶外漫步或者靜下來去體驗。而強度高一些的風則可能通過刺激人們的皮膚,產生特殊的甚至令人興奮的感覺。愛丁堡市圣山公園是由火山噴發遺跡形成的,公園里,陡峭的地形上高高的牧草在風中搖曳歌唱,游人的頭發也在風中飛舞,風被視覺化,帶給人們更加強烈的觸覺體驗,風使得陌生人之間開口打招呼變得異常地自然和親切,風的社會化效應浮現出來。
參考文獻
1、崔媛媛,2009.都市鳥類“變奏曲”[J],大自然探索,(3):46-51.
2、[日]高橋鷹志+EBS組編著,陶新中譯,2006.環境行為與空間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