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特色小鎮分布圖
第二批276個全國特色小鎮分布于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江蘇省、浙江省、山東省入選小鎮數量最多,分別都入選了15個,廣東省入選14個,四川省入選13個。大部分省份入選都超過5個。
從小鎮目前的區域分布來看,華東和西南地區的特色小鎮數量最多,華東地區多達78個。西南區域坐擁豐富的旅游資源,特色小鎮多達47個,其中,基于旅游發展型的占大多數。
從各省市特色小鎮的增加數量來看,江蘇省,山東省和廣東省增加的小鎮數量最多,增加了8個;云南省增加了7個;其余省市大多增加了3到6個。
與首批特色小鎮在各地區的分布情況相比,華東和西南地區作為特色小鎮分布最多的區域,其特色小鎮增加的數量與其他區域相比也較多。華東地區增加了43個,西南地區增加了26個。其他地區大部分都增加了十幾個特色小鎮。
根據國家特色小鎮申報審批標準,可以看出,特色小鎮認定標準特點是:
1、以評“特色”為主,評“優秀”為輔
以往的小城鎮系列評選以“評優秀”為主,例如全國重點鎮,標準制定的基本思路是依據其優秀水平設定不同的評分等級。而特色本身是一個多樣化的名詞,不同的鎮有自身不同的特色,如何用一個標準體系評判不同鎮的不同特色是本次標準制定的難點。本次標準制定,是在“優秀”的基礎之上,挖掘其“特色”因素。因此,本次標準制定將評價指標分為“特色性指標”和“一般性指標”。指標反映小城鎮的特色,給予較高的權重;一般性指標反映小城鎮基本水平,給予較低的權重。做到以評“特色”為主,評“優秀”為輔。
2、以定性為主,定量為輔。小城鎮的特色可簡單概括為產業特色、風貌特色、文化特色、體制活力等。這些特色選項的呈現以定性描述居多,只有少量且必要的定量指標客觀嚴謹,確保證標準的科學與嚴密。
所以,本次標準的制定以定性為主,定量為輔。在選擇定量指標時首先盡量精簡定量指標的數量,同時盡量使定量指標簡單化增強可評性。
3、特色小鎮分項指標包括五大核心特色指標:
(1)產業發展占25分,特色鮮明的產業形態是小城鎮的核心特色,在產業定位與發展特色上,要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產業要符合國家的產業政策導向,歡迎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或培育戰略新興產業。
(2)美麗宜居占25分,和諧宜居的美麗環境是對小城鎮風貌與建設特色的要求,具體內容包括整體格局與空間布局、道路路網、街巷風貌、建筑風貌、住區環境等5個指標,并對鎮區環境(公園綠地、環境衛生)以及鎮域內美麗鄉村建設兩大項提出了相關考核要求。
(3)文化傳承占10分,彰顯特色的傳統文化關乎小鎮文化積淀的存續與發揚。
(4)服務便捷占20分,這是特色小鎮的硬性要求,標準從道路交通、市政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等三大方面考核小鎮的設施服務便捷性。同時注重對現代服務設施的評審,包括WIFI覆蓋,高等級商業設施設置等指標。
(5)體制機制占20分,首先考察小鎮發展的理念模式是否有創新,是否具有產鎮融合、鎮村融合、文旅融合等先進發展理念;發展是否嚴格遵循市場主體規律等是考察的重點;其次,規劃建設管理是否有創新,省、市、縣對特色小鎮的發展是否有決心,支持政策是否有創新。
特色小鎮急需補四大短板:
特色小鎮是一個中長期規劃,建設規模也比較大,單個小鎮的在10億元人民幣以上,而且開發周期長,想要依托產業特色實現經濟增長,無疑是一場攻堅戰。客觀地說,當前特色小鎮建設中普遍存在“專業運營團隊缺乏、生態環保意識不強、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落后和留不住人才”四大短板,這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特色小鎮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障礙。
一要補齊運營短板。目前有不少特色小鎮是文旅小鎮,而旅游是有淡旺季的,要破解淡季餓死、旺季撐死的經營局面,需要專業化運營團隊,淡季可以發展四季養生,旺季要實現人員分流,對停車場等交通設施進行改造。
二要補齊生態環保短板。發展特色小鎮要樹立生態綠色理念,完善綠色政策頂層設計,建設運營全過程要強化生態綠色思維,產業選擇須兼顧“特色”與“綠色”。要選擇具有良好生態環境、經典文化傳承和獨特地形地貌的小鎮,結合市場需求,發展文化旅游、健康養老、休閑度假、智能制造、互聯網+、體育運動等業態。
三要補齊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短板。不要急于求成、盲目跟風,把特色小鎮建設演變為“任務工程”,只圖“面子”好看,但基礎設施配套、服務配套等“里子”不足。有的地方特色小鎮融資模式單一,“坐、等、要”現象普遍。要按照適度超前、綜合配套、集約利用的原則,加強小城鎮道路、供水、供電、通信、污水垃圾處理、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要以人為本加強小城鎮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速光纖入戶進程,建設智慧小鎮。加強步行和自行車等慢行交通設施建設,做好慢行交通系統與公共交通系統的銜接。
四要補齊留住人才短板。特色小鎮能不能成為價值洼地,關鍵是看能不能留住精英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