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長沙縣根據自身實際實踐了主體功能分區的理念,確保了北部地區的青山綠水和生態環境,進而以“建設功能區、區鎮聯動”的方式打破原有行政區域,引領體制機制創新,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舉措。這種先行先試給主體功能分區理念提供了真實的反饋。
(2)長沙縣的五大功能區是兩步并做一步走,實現效率公平兩個提升。這是在借鑒改革開放30多年來區域突破的規律,即先是效率優先,設立開發區、高新區、出口加工區一類“功能區”,進而兼顧公平,采取區地合一,例如廣州開發區與羅崗區合并、南沙開發區與南沙區合并。由縣委、縣政府班子成員領銜、調配得力干部組成的管委會,加強了“塊塊”的體制供給。縣政府各局委辦“條條”對鄉鎮“塊塊”的指導、布置、考核,就有可能變為對“塊塊”的服務。功能區是在當前行政體制沒有根本改革的前提下優化機制的一種有效嘗試。
(3)“南工北農”的實踐是長沙縣勇于創新、不斷進取、大膽改革的一個典型事例,具有寶貴的試驗意義。實踐表明農業空間并不完全等于生態空間,北部福臨等鎮過量的生豬飼養造成水源和空氣污染說明,農業也會造成污染,針對工業化、城鎮化的開發強度控制并不能防止農業造成的環境污染,而對養殖業的控制則直接導致就業機會的損失。
(4)“南工北農”的實踐表明,“綠水青山”并不簡單地等于“金山銀山”。變革意味著放棄,放棄需要以置換來補償。實施“南工北農”之后,北部放棄了一些開發機會,經濟發展節奏越發慢于南部,在一年一季、春種秋收的農業文明節奏下,干部缺少招商引資的經驗、缺少征地拆遷的經歷、缺少安全生產、質量監督、協調勞資矛盾和為企業服務的能力。群眾接觸外部機會少、遠離市場遠離新技術,眼界見識也都會受到影響。引進互聯網、鄉村旅游等新產業的企業家,引導農民發現和開發綠水青山的資源,這既要以“南工北農”為前提,也是令“南工北農”造福農民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