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縣縣域范圍內山地、丘陵、平原地形間錯分布,撈刀河以北缺少發展工業的區位條件和配套條件,“南工北農”經濟發展理念針對不同條件,提出不同的空間發展模式,尊重了客觀實際,因地制宜,全縣一盤棋,這是縣域經濟發展中按主體功能分區的成功嘗試。科學合理地確定全縣建設用地的供給與需求,統籌城鄉空間布局,盤整城鄉空間資源,建立覆蓋全縣的城鄉空間體系,取得了“一縣兩區”的驕人成績。
從產業發展布局來說,以“南工北農”為基礎衍生出來的功能區產業發展布局,在“南工”區域主要是圍繞空港、高鐵CBD中心區和經開區與星沙城區三個發展動力核展開的,包括星沙和經開區的產城融合優化拓展區,黃花工程機械產業園區、空港物流園區、臨空經濟發展區、CBD發展區、榔梨汽車產業區、毛塘鋪物流園區、干杉汽車產業基地等;在“北農”區域,主要為新江——銀龍休閑農業示范區、黃興生態農業旅游發展區、撈刀河高效農業片區、特色林果發展區等。高效集約的城鎮建設區與生態農業地區穿插組合,在新型城鎮化發展區將形成城鄉環境融合、功能互補、網絡化發展的“多心、多片、多節點”的城鄉空間格局;鄉村空間有機化、網絡化的道路系統,方便的公交使城鄉之間各種要素自由流動,為城鄉統籌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也充分體現了“以城帶鄉、以工哺農、產城融合、六個集中”的發展思路。
圖6 長沙縣城區新貌
從鄉鎮的財政來說,實施“南工北農”的確會出現“富鎮(工業鎮)更富、窮鎮(農業鎮)更窮”的趨勢。但縣政府不把政府財政一定要“富”作為首要行政目標,而是使北部各鄉鎮通過縣財政的轉移支付,保障運轉;通過不同部門下撥經費用于農田水利、道路交通、國土整治、新農村建設等方面的基礎設施投資,讓鄉鎮這個“塊塊”整合各個部門“條條”的資源,以“南工北農”北部的財政狀況倒逼投入機制的改革。并通過分類考核,督促各鎮產業轉型和升級換代,積極保護生態環境。同時我們也看到財政“窮”不等于農民“窮”。無論南北,長沙縣絕大多數農戶的家庭收入,主要來源于非農產業。北部鄉鎮的農民到星沙、長沙務工經商,實現就近轉移。隨著北部更多的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專門從事農業的家庭有可能掌握更多的農業資源,并在現代都市農業、特色莊園經濟、互聯網+農業以及鄉村旅游業的興起帶動下,使北部從事農業及相關產業的人口收入進一步提高。而事實上,實施“南工北農”以來,縣財政收入連年大額增長,2014年全縣財政總收入達到207.2億元,比上年度增長15.1%,財政總收入已超全省9個地州市。
圖7 金井“茶鄉小鎮”城鎮及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簽約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