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鄉村教育,經濟和文化要并重
時間:2016-03-08 09:49:09
來源:紅網 作者:肖綱領
近日,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教授汪暉在兩會議案提案中指出,清華北大等高校的農村學生比例越來越低,根源不只是在高考,而是教育配置差別大,貧困地區的學生,從小學就落在了別人后面,失去了平等競爭的機會,他建議“中央財政應另設專項資金,直接補貼農村教師的工資”。
近幾年來,有關“名校中來自偏遠地區學生比例偏低”的報道時常引發輿論關注,“我國高等教育公平問題研究”課題組的數據顯示,重點大學農村學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斷滑落,在2011年左右廣受關注,就連中國人民大學原校長紀寶成先生也說,“窮人的孩子上職校”。而社會上也流行著“寒門難出貴子”的言論,的確是對現實的客觀描述。而要緩解這種現象,單一的政策恐怕很難見效,必須進行通盤考慮。
短期來看,“中央直補農村教師”政策,可以減少教師經費撥款中的分流與浪費,對于提高鄉村教師待遇自然是一大利好,畢竟這一問題的源頭在基礎教育,而教師是教育發展的核心要素,可在城鄉二元格局下,鄉村基礎教育面臨著四大困境:留守兒童、空巢老人帶來的家庭教育缺失;城市文化對鄉村文化的沖擊,導致農村傳統社會秩序的瓦解和文化認同危機;學校教育教學方法和管理的滯后、優秀師資流失、學校課程內容和學業評價的城市價值取向。按照著名的法國社會學家、哲學家和教育家布爾迪厄的文化再生產理論,文化障礙和經濟障礙的雙重作用,已成為生產與再生產社會階層以及社會不平等的主要因素。在這種農村社會生態下,把提高農村教育的“藥方”瞄向教師這一主體,顯然只能“緩一時之痛”。
其實,針對這種現狀,有關部門先后出臺了與“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類似的“政府專項”“高校專項”和“地方專項”政策,從中國科學院評估組2015年底的評估情況來看,這些政策的確提高了重點高校招收農村貧困地區學生的比例,但在形成“長效機制”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可見,這些政策治標不治本,要通過高考促進社會階層流動,體現社會公平,實現“寒門出貴子”的愿望,必須拿出“一攬子計劃”,綜合施治。
一方面,要通過經濟杠桿縮小城鄉學校在教育資源投入上的差距,克服“省級統籌、以縣為主”基礎教育投入模式的弊端,實現農村學校軟硬件辦學條件的改善;另一方面,需重建鄉村文化的價值次序,通過社區公共治理、鄉村文化宣傳等方式教育兒童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平衡,減少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同時,要通過榜樣教育、社會輿論等措施引導農村父母對孩子教育的投資,呼吁農村家庭教育的回歸;最后,應實現“公平受教育”,在教材、課程設置、教育教學理念與方法等方面體現城鄉平等價值取向,以實現城鄉學生在高考中的同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