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教育事業是城鄉孩子實現教育公平的關鍵平臺,這一平臺的運行是否健康、發展是否充分,關乎農村適齡人口的成長。而近年來農村教師隊伍的流失,打破了城鄉教育發展的平衡,影響了農村教育的健康發展,也為城鄉教育公平蒙上陰影。解決農村教師流失問題,必須找到流失的原因。
教師隊伍的流失,包括顯性流失和隱性流失。顯性流失比較容易理解,主要是直接離開農村教師崗位,或者進入城市學校,或者不再從教。隱性流失相對不受重視,但對農村教育的負面影響卻更大。比如,一些教師不安于現有環境,成為考試專業戶。有的教師因收入原因從事第二職業,有的甚至從事另一職業,只拿少部分工資聘用他人頂崗。無論是顯性流失還是隱性流失,對農村教育顯然造成了負面影響。
農村教師隊伍流失的原因多種多樣,有個人原因,也有社會因素,但主要還在于城鄉教育發展的不平衡以及教師的待遇和發展機遇不均等。有媒體報道,部分農村地區的教師工資水平低下。某沿海省份一個縣的農村教師,甚至要靠課余打工來維持家庭生活。這樣的農村教育生態自然談不上健康。因此,保持農村教育的“水土”,應當提高農村教師待遇,強化教育管理和改善農村教育、教師發展環境并重。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待遇是影響人才流動的關鍵因素,對農村教師也不例外。教師屬于高素質人才,其流動的成功率高、改善自我生存條件的能力較強。當個人理想、心理差異與外在環境失去平衡時,就極有可能選擇離開或者消極怠工。大幅提高農村教師經濟待遇,是防止“水土流失”、吸引大學生到農村教書的關鍵。有調查顯示,如果工資達到4001元到5000元,88.07%的大學生都愿意到農村從事教育工作。
而提高農村教師經濟待遇,可根據各地實際,探索提高工資水平、設置農村教育崗位津貼、以獎代補等措施,讓農村教師在經濟上實現與城市教師同工同酬,緩解經濟上的心理落差。同時,要在職稱評定、評先評優、脫產培訓等方面適當向農村教師傾斜,把經濟待遇與其他待遇結合起來。這也是落實《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中“越往基層、越是艱苦,待遇地位越高”的要求。
更重要的是,要讓農村教育的發展大環境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使農村教育成為吸引人、留住人的平臺。農村教師之所以流失,一個重要因素是農村學校環境差、條件艱苦,發展基礎不好,發展前景不樂觀,這需要政策層面的支持。有的偏遠學校依然是土房子,土院子,師生冬天一身灰、夏天一身泥,工作環境艱苦。對于教育投入嚴重不足、校園校舍嚴重落后的地方,上級紀檢監察、組織人事、教育等相關部門應對地方黨政主要領導嚴肅追責,倒逼農村教育環境的改善。
農村教育事業的穩定和發展,離不開農村的發展。城鄉教育的二元化,是城鄉經濟發展二元化在教育領域的體現。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同樣影響著農村教育的發展環境。因此,改善農村教育發展環境,應與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發展環境結合起來。
另一方面,在改善教師待遇和農村教育發展環境的同時,也要注重對農村教師的管理和教育。一些隱性的農村教師流失現象,有客觀原因,也有教師個人責任心不強的因素。防止教師的隱性流失,要強化正向激勵,也要完善處置措施。對于不安于農村教育工作且想通過農村教師崗位得到好處的不合格教師,該教育的要及時教育,該清理的也應堅決清理。
整體來看,防止農村教師流失,待遇是核心問題,但并不是解決問題的全部。關鍵在于以解決待遇的同時,重視影響農村教育事業發展的相關因素,形成一個符合各地實際的系統的解決方案,為農村教育發展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這樣,農村教育的“水土”才能保持,農村教師的流失問題才有望得到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