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嘉賓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干部學院副院長張慶風先生與世界著名城市規劃專家、前美國紐約規劃局局長、美國龍安集團饒及人先生、唯綠科技建筑節能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劉瑋女士、北京交通大學建筑系主任、教授、博士韓林飛先生等就“可持續發展:城市化進程中綠色生態新農村和小城鎮建設”這一熱點話題展開討論。
張慶風:科學布局小城鎮建設
可持續發展是這幾年較熱的話題之一,我國的小城鎮建設在建國和改革開放以后,花了大量的投入,在規劃建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從建設的角度來講,可持續發展有兩個定位:第一,小城鎮的基礎設施和小城鎮房屋的建設;第二,小城鎮產業的發展概念。
實際上從規劃的角度看,我們首先考慮的是基礎設施和整個小城鎮建設的布局,特別是房屋建設,這在小城鎮建設里占較大的份額。包括新農村房屋的建設,不僅有建筑方面的要求、節能方面的要求,還有職能的要求。到目前為止,我們在房屋建設方面,不管是大城市,還是小城市,或是城鎮,包括農村,都是按照一個模式在建。實際上,小城鎮建設、特別是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建筑材料要本地化,建筑又要保持地方民俗,或者地方特色。如何做到這兩個保證?我想我們在建筑房屋體系的概念方面應該跨出一步,應該在小城鎮、特別是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提倡一個房屋整體建筑設計這樣的標志。
也就是要跟用戶、業主提供成品房屋,而不是把建筑過程中的各個階段原封不動地放在小城鎮和新農村建設中,然后由不同專業的內容做出一個成品。盡管建筑材料和房屋體系的發展相對來說比較慢,但集成房屋的建設有很完整的體系,能夠滿足節能的要求,這些房屋體系目前的價格相對來說比較高。所以,圍繞著新農村、小城鎮的建設,應該發展生態節能成套的房屋體系,為業主提供完整的產品。
在產業布局方面,小城鎮、新農村,有綠色、有生態,更要有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要有可持續的項目予以支持,在項目的選擇方面要結合小城鎮的實際環境、各方面的資源,包括周邊大城市、或者大中城市的影響來確定產業的發展是旅游、電子、加工、林業,還是牧業。在這方面,一定要實事求是,利用科學發展觀更好地做好小城鎮的布局。
劉 瑋:小城鎮發展不可逆轉
在從事建筑節能環保生態的工作和投資中,我發現,首先,政府非常重視該領域;第二,社會非常需要;第三,大家對相關的東西比較感興趣。
小城鎮的發展在中國是不可逆轉的,比如說河北固安,鎮委書記們已經領略到了政府對土地新政策的意圖,開始找投資商去探討現有土地再利用的問題。怎樣能夠讓城鎮在發展的過程中保持可持續性、如何將可持續的技術、觀念運用進去,這對中國來說很重要。
我在美國呆了很多年,覺得美國小城鎮的建設與中國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在人口密集度上,所以在我們的城鎮開發中有很多需要關注的因素,比如能源的利用。在城鎮開發或區域開發中,我們在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余熱廢熱高效利用,常規能源高效利用上已經做了很多探討。電廠循環熱水余熱利用,地源熱泵的利用,太陽能的發電、沼氣的發電等等,在未來小城鎮發展的時候,我們希望為如何能夠利用不同的技術手段解決不同的問題做出更大努力,我們希望城鎮居民對優質煤炭的利用不僅僅限于燒飯、取暖。
我很高興地發現不管是投資人,還是地產商,大家都在談建筑節能、生態環保,更高興的是,中國很多地方政府已經意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比如唐山市政府,“一個鳳凰涅的生態城市”,對非節能小區和樓宇的改造早已開始。國外一些政府也非常關注中國這方面工作的開展并給予支持。德國就支持了大筆的資金給唐山市政府做舊樓改造,荷蘭也有自己支持的改造項目。總之,不管是政府,還是相關的部分投資人,社會各界已經把節能、環保、可持續發展提到議事日程上來,這讓我們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饒及人:可持續發展要建立在科學發展觀上
可持續發展就是可以堅持與繼續地發展。很簡單,也就是什么政策可以堅持,什么東西可以繼續,就是達到了可持續發展。在規劃上,一定要知道哪個政策是可以執行下去的,哪個是可以取舍的。所有的規劃就是兩個取舍:一是這一代問題我們這一代解決,留給子孫解決下一代的問題。二是留資源給后代子孫用。要“前人種樹,后人才可以乘涼”。另外,中國要想成為大國、強國,在資源并不是很多的情況下,必須堅持資源維護、發展綠色建筑。簡單來講,綠色是讓我們能夠健康舒適,依賴可循環、可再生資源,達到循環經濟的目的。就是說,原材料從取得到制造,再到最后處理、掩埋,給自然界產生最少的傷害,這就是可持續發展。
在中國推行可持續發展很重要,因為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口數量哪怕是按照0.1%的增長速度,也是不得了的增長人數。如果資源隨意地被浪費掉,可能會產生社會問題,甚至可能會造成國與國之間的資源爭奪的戰爭,而我們是要創建和諧社會的,不希望這些事情發生。
目前中國提出城鄉一體化,就像我在一篇文章——《大海航行靠舵手》中寫到的,在中國做任何事情離不開市委書記、市長這種領導層的支持力,所以城鄉一體化主要為了解決中國城市化所產生的“二元化”問題,達到農村人口不需要向大城市集中。很多的中國人認為,我們的城市是不斷地蓋新房子,農村人口進到城市后,會享受到更方便、舒適的生活。我們應該認識到,城市化并不一定要讓所有人都搬到城市,有些可以就地解決,形成復合式的城市,這會給當地居民帶來更多方便。
在很多國家,城市化從20%到30%走了120年,但同樣的路在中國走得很快。中國的房地產跟城市化率的關系是:以前是房地產國有化,人們必須等著單位分房。上個世紀80年代的房子,往往都是幾口人擠在一起住。1998、1999年開始,中國進行了房地產商品化。目前為了提供保障性住房,房地產商品化變成雙軌化。
在小城鎮發展上,要想辦法讓城市化率不要太快,因為這會帶來很多資源無法協調的問題。目前中國的政治體制上是GDP掛帥,城市形象掛帥,在這種情況下,城市的基礎設施多半跟不上城市發展速度,我們看到很多城市一遇到暴雨就開始積水。所以,在新農村或者城市化的發展上,一定要摸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道路。當然,這里面問題很多,需要不斷討論,需要從國家到地方征求各方意見,否則大城市目前帶來的“城市病”無法解決。我認為,城市建設與規劃,既要保護環境,又要保證經濟與稅收,未來是否能夠為了保護環境稍微犧牲經濟的增長速度?我想,這都是目前需要探討的問題。
韓林飛:小城鎮發展要依托大城市資源
小城鎮實際上是介乎城市與村莊的中間狀態,從不同城市尺度的空間形態來看,中國城市化的發展方向可能還要依托大城市的資源,特別是可以考慮發展大城市周邊的衛星城市。
因為這種模式可以快速依托大城市的資源優勢,把周圍或者其他城市的流動人口、農村的賦閑人員吸收進來,其前提是要重視農村村鎮的發展。因為村鎮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空心化,由于大部分勞動力都進入城市,而他們在城市的居住條件又非常簡陋,大部分住在地下室。因此,流動人口更多聚集在城鄉結合部。這些地方提供了他們謀求生存或者依托這個城市得到產業發展的一個機會。所以,流動人口城市化的過程中,尤其在小城鎮和農村發展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給予政策引導,依托當地的資源,給他們創造就業和產業發展的機會。
這樣就能做到我們當時在上個世紀80年代提出的“農村工業化”,離土不離鄉。北京跟莫斯科、巴黎、柏林的城市規模差不多,就業機會、提供給人可以生計的范圍是有限的。中國的人口基數巨大,一直為國人所依靠的、在我們的歷史發展中留存下來的農村和城鎮,為什么今天大家不愿意居住其中?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就業機會,同時基礎條件落后,沒有基本的衛生設備和上下水設施,缺乏能源供給,甚至用傳統的方式生火取暖等等。這些都需要我們在今后城鎮發展的過程中,通過產業的政策移植,傾向于農村、小城鎮才能緩解,包括基本的資源、勞動力、土地。
回顧中國城市化的發展過程,最大的亮點就是深圳。但深圳發展到后期并沒有像預計的那樣,讓很多的產業落戶于深圳,而是落戶到了東莞這些地區。隨著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這些工業企業面臨著新的問題,為什么當時這些產業是在深圳和廣州之間發展,而沒有全部依托于深圳或者廣州?實際上它也帶動了廣州和深圳之間農村、村鎮的發展。發展的過程當中也會為中國的這種工業化和產業化的升級創造機會。
另外,中國的城市化是有序的,不是發展大城市,就都向大城市看齊,沒有這樣的必要性,也缺乏可行性。或許我們更需要大城鎮。通過農村、大城鎮的協調穩定的發展,真正解決城市和農村之間的很多問題。如果能將政策、產業、經濟與城市建設結合起來,那么再談城市化、再談新農村改造,再談小城鎮發展將更為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