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果寧:果寧法師,字戒凈,禮從上圣下輝大和尚學佛,在廈門南普陀寺剃度出家,于上學下誠大和尚處受比丘大戒。現任廈門中華傳統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香港普緣蓮社住持,上海交通大學、廈門大學兼職教授。
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彌勒菩薩,總會手托一個金元寶。
佛經中描述的彌勒菩薩,并沒有金錢的概念。然而我們將自己的愿望,付諸于彌勒菩薩身上。因為那是我們所希望達到的財富觀,是佛之財富觀。
財富是一件很奇怪的東西。它是一種純物質,卻與我們的快樂、幸福、笑容密切相關。唯有合理利用它,我們才可以快樂。
在佛的財富觀中,財富被分成五份。
倘若我們有自己的事業,那么從年終的收益中應拿出兩份,應用于繼續投入,將自己的事業壯大,解決更多的就業問題,為社會分憂,也正是被人所稱道的“主觀為自己,客觀為社會”之意。這兩份投入,可以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促進社會進一步發展。
第三份財富,需要我們合理地、完全地消費掉,不要像吝嗇鬼一樣,讓它變成虛而無實的數字。因為當我們離開人世的時候,沒有一樣東西可以帶走。空手而來,必定空手而去,在人間,我們要做到了無遺憾和牽掛。
第四份財富,便是我們固定資產的投入。有了這一份財富,即使我們山窮水盡,失去所有,這一份財富還可以使我們東山再起,重獲希望。
第五份財富,是我們的教育和慈善投資。為兒女的教育投資,為自己的再教育投資,為父母盡孝,做自己力所能及的慈善事業,承擔社會責任,便從這一部分財富中來。
然而,倘若我們并沒有自己獨立的事業,我們的前兩份財富,便可以分給我們的生活,分到第三與第五份財富之中。
佛的財富觀,是帶給我們快樂。按照佛之財富觀合理安排我們的財富,我們便不會再為生活困擾,為明天焦慮、悲哀。
如果我們生而吝嗇,有一天,我們的財富終將離我們而去。
只有善于利用自己的財富,不松不弛,讓自己快樂的同時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關注弱勢群體,關注困苦,那么天佑好生之德,天不會辜負我們。
面對手捧元寶、面帶笑容的彌勒菩薩,我們對財富的困惑將一一得以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