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制約我國城市化的政策、制度障礙正在逐步消除,城市化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國家戰略,我國也進入新一輪大規模城市化進程。截止2014年底,我國國民人均生產總值已超過7000美元,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中國城市化率達54.77%。然而,我國的城市化卻是“粗放式”的,其發展方式所帶來的問題不容樂觀。
城鄉二元結構破除難,阻礙了城鄉要素尤其是人口的合理流動,加劇了城鄉矛盾。進城農民融入城市難,呈現“半城市化”狀態,據統計,2012年我國“半城市化”人口達2.3億,形成了城市內的新二元結構;以“勞動力紅利”為傳統動力的城鎮化模式,既支撐了我國30多年來的經濟高速增長,也帶來了沉重的社會問題。“鐘擺式”和“候鳥式”的人口流動造成了“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現象,犧牲了三代人的幸福,帶來嚴重社會隱患。根據《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2015)》,全國6100萬留守兒童中,近1000萬孩子一年到頭見不到父母,即使在春節也無法團聚。
城鎮化進程中土地的粗放利用,不僅造成了稀缺的土地資源浪費,更為城鎮化進程設置了大量障礙。有數據表明,目前全國31個省(區、市)全年用地需求總計達到1616萬畝,遠遠大于年度計劃指標(670萬畝)。但31個省(區、市)都反映計劃指標不足,多數反映下達指標只能滿足需求的1/3。國土部政策法規司司長王守智曾在《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規定》發布會上透露,目前我國城鎮低效用地占40%以上。這樣的土地低效利用使得我國每平方公里土地承載的GDP,即國土經濟密度僅為美國的1/5—1/4。
城市安全事故頻發令人心痛。不論是上海踩踏事故也好,天津的爆炸事故也罷,又或是頻發的電梯“吃人”事件……都讓我們瞬間警醒:在災難來臨時,中國最摩登的城市或是最精明的城市人認為最安全的現代設備,竟也如此脆弱。災難讓人心痛,更給全社會敲響了警鐘。平安、安全,在此刻顯得更加珍貴。
李克強總理在9月1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說:“棚戶區我們都去過,老百姓住在那里沒有最基本的安全感,對棚戶區改造是翹首以盼。有關部門要嚴肅督查,對進展滯后的地方,要堅決收回資金!” 這表明我國“粗放式”的城市化懶政現象嚴重。
此外,還有城市規模盲目擴張,以“水泥森林”代替自然生態,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城市病”困擾加劇;社會綜合治理難度加大等等。
實踐證明,過去那種粗放擴張、人地失衡、舉債經營、破壞環境的城市化老路走到了盡頭,必須更新發展理念,理清發展思路,深入推進“人的城市化”勢在必行。人們對城市產品的需求,已遠遠高于城市文明對我們自身素質的要求。高樓大廈、車水馬龍僅僅是光鮮的城市外表,如果市民沒有成熟冷靜的心理,政府沒有足夠的風險布控與精細化管理,所謂的城市化,就是一種低層次、低水平的城市化。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天下難事,必成于易”。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深入,摒棄“粗放式”的城市化發展模式已是大勢所趨,只有“精細化”才能提高城市化的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