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陸克華在北京表示,目前全國已有130多個城市制定了海綿城市建設方案。根據國務院常務會議有關部署,確定的目標核心是通過海綿城市建設,使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他還表示,作為城市發展理念和建設方式轉型的重要標志,我國海綿城市建設“時間表”已經明確且“只能往前,不可能往后”。
海綿城市解決我國城鎮化快速發展帶來的問題
陸克華說,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海綿城市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我國正處在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城市建設取得顯著成就,同時也存在開發強度高、硬質鋪裝多等問題。特別是建筑屋面、道路、地面等設施建設導致下墊面過度硬化,改變了城市原有自然生態本底和水文特征,70%以上的降雨形成徑流被排放,城市“大雨必澇、雨后即旱”,帶來水生態惡化、水資源緊缺、水環境污染、水安全缺乏保障等問題,嚴重影響群眾生產生活和城市有序運行。發達國家在城鎮化過程中,也曾出現過類似情況,這些國家及時調整城市規劃建設理念,通過實施低影響開發模式、可持續排水管理、水敏感城市設計等理念和措施,合理控制雨水徑流,有效解決了上述問題。
所謂海綿城市,就是充分發揮原始地形地貌對降雨的積存作用,充分發揮自然下墊面和生態本底對雨水的滲透作用,充分發揮植被、土壤、濕地等對水質的自然凈化作用,使城市像“海綿”一樣,對雨水具有吸收和釋放功能,能夠彈性地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在城市開發建設中,加強規劃建設管控,通過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采取屋頂綠化、透水鋪裝、下凹式綠地、雨水收集利用設施等措施,使建筑與小區、道路與廣場、公園和綠地、水系等具備對雨水的吸納、蓄滯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使老百姓切實感受到“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的實效。
海綿城市將就地消納利用70%的降雨
陸克華介紹說,按照國務院的要求,住建部在總結國內外經驗的基礎上,出臺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舉辦了全國海綿城市建設培訓班。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選擇16個城市今年開展了試點。各地積極響應,據統計,全國有130多個城市制定了海綿城市建設方案,江蘇、安徽、遼寧等省還印發了指導意見,要求在全省范圍內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今年9月2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提出了5方面要求:一是提出總體要求。通過海綿城市建設,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要達到海綿城市目標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要達到目標要求。二是加強規劃引領。提出將雨水徑流總量控制率作為城市規劃剛性控制指標,建立區域雨水排放管理制度,并在規劃許可等環節嚴格把關。三是統籌有序建設。明確了通過工程措施和生態措施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重點任務,要求在城市新區建設中全面推進,老城區結合棚戶區和危房改造、老舊小區更新等,以解決城市內澇、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體治理為突破口,整體推進。四是完善支持政策。創新建設運營機制,大力推動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中央財政積極引導,地方政府也要加大支持力度。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支持。將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列入專項建設基金支持范圍。支持企業發行債券等用于海綿城市建設。五是抓好組織實施。明確了城市人民政府、各有關部門在海綿城市建設工作中的職責。
目前,住建部正在按照國務院常務會議的部署,進一步細化相關措施,會同財政等有關部門抓好落實工作。
建設時間表“只能往前,不可能往后”
在回答記者提問,各地建成海綿城市是否有明確的時間表,將會采取什么樣的舉措保證時間表的推進時,陸克華說,國務院近期將會就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發布指導意見,目前國務院常務會議已經通過。其中明確了目標要求,核心是要通過海綿城市建設,使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圍繞這個目標,到2020年,20%的城市建成區要達到這個要求。他舉例說,比如一個城市建成區有100平方公里,至少有20平方公里在2020年達到這個要求;到2030年,80%的城市建成區要達到這個要求。這是一個總的要求,各地可以結合實際情況制定本地目標,但是只能往前,不可能往后。
六字方針將城市建成“海綿”
就海綿城市建設當中有無具體、有效的辦法或者措施,陸克華說,城市內澇的形成是多方面的,簡單地講,就是水排得慢,沒有盡快排走,形成了積水,積水多了就是內澇。那么,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我認為有兩種路徑:一是傳統方式,主要靠管網排水,只要有雨水,趕緊排掉。大家設想一下,城市里那么大的暴雨,那么大的下墊面,要多大的管子才能排掉呢?這種方式肯定是不可持續的。國外城市發展過程中也遇到這個問題,他們發現,單純靠地下管網把雨水排走的方式解決內澇,是不可持續的。為此,他們轉變城市發展理念和建設方式,采取地上和地下相結合、生態措施和人工措施相結合的方式。所以,海綿城市的核心實質上就是合理地控制降在城市下墊面上的雨水徑流,使雨水就地消納和吸收利用。
怎么來實現呢?陸克華認為“就是六個字”。
第一是“滲”。由于我們城市下墊面過硬,到處都是水泥,改變了原有自然生態本底和水文特征,因此,要加強自然的滲透。就是習近平總書記講的,通過土壤滲透雨水,這同時也是一種吸納雨水的過程。它的好處是,可以避免地表徑流,減少從水泥地面、路面匯集到管網里的雨水,涵養地下水,補充地下水的不足,還能通過土壤凈化水質,改善城市微氣候。從國外的經驗看,土壤有一定的含水量后,白天可以適當蒸發,能夠調節微氣候。所以第一個措施是“滲”,要把滲透放在第一位。
第二是“蓄”,就是把雨水留下來。要尊重自然的地形地貌,使降雨得到自然散落,原來該流到湖里的還流到湖里,原來該流到溝渠里的還流到溝渠。現在人工建設破壞了自然地形地貌后,降雨就只能匯集到一起,形成積水。所以要把降雨蓄起來,蓄也是為了利用,為了調蓄和錯峰,不然短時間內匯集這么多水到一個地方,就形成了內澇。
第三是“滯”,主要作用是延緩短時間內形成的雨水徑流量。比如說,通過微地形調節,讓雨水慢慢地匯集到一個地方,用時間換空間。我們城市內的降雨,是按分鐘計、按小時計,這跟大江大河不一樣。城市內短歷時強降雨,對下墊面產生沖擊,形成快速徑流,積水攢起來就導致內澇。因此,“滯”非常重要,可以延緩形成徑流的高峰。
第四是“凈”,剛才已經講了,通過土壤滲透、植被、綠地系統、水體等,都能對水質產生凈化作用。現在城市里的初雨,就是第一次下的雨,是非常臟的。開車的人都清楚,北京第一場雨之后,車上都是泥巴點。這么臟的水排到大江大河、自然水體里,會產生污染。因此,應該蓄起來,經過凈化處理,然后回用到城市中。
第五是“用”,不管是豐水地區還是缺水地區,都應該加強雨水資源的利用。比如停車場的雨,我們傳統的方式是快排,那么,可不可以進行收集凈化后,直接用于洗車?回答當然是可以的。再比如,我們現在澆花澆樹用自來水,既消耗能源、又消耗水資源。實際上,應該通過滲透涵養,通過蓄水留在原地,再通過凈化把水用在原地。
第六是“排”,有些城市就是因為降雨多了,滲透也滲透不了,用也用不了,所以才導致內澇。這就必須要采取人工措施,把它排掉。
通過人工和自然的結合、生態措施和工程措施的結合、地上和地下的結合,可以解決城市內澇問題,可以解決水體黑臭問題,還可以調節微氣候、改善水生態等等。因此,海綿城市建設不是一個單純的目標,而是一個綜合的目標,是城市發展理念和建設方式的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