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2015)》18日在北京發布,《白皮書》指出,中國有近1000萬留守兒童“一年到頭見不到爸媽”,而父母通過電話等方式跟孩子保持聯系、適量的閱讀、玩耍等將有助改善留守兒童的“煩亂度”和“迷茫度”,提升留守兒童的心理指標。(6月18日中新網)
留守兒童是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據調查顯示,全國6100萬留守兒童中約15.1%、近1000萬孩子一年到頭見不到父母,即使在春節也無法團聚。有4.3%的留守兒童甚至一年連父母電話也接不到一次,一年電話聯系一到兩次的有885萬,3個月通話一次的有1519萬。由此可見,對留守兒童而言,父母已成最熟悉的“陌生人”。
由于父母監護教育角色的缺失,沒了家庭的溫暖,沒了父母的呵護,留守兒童大多學習滯后、行為失范、安全堪憂、心理失衡,更容易受到意外傷害。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調研顯示,49.2%的留守兒童在過去一年內遭遇過意外傷害;43.8%的留守兒童對學習不感興趣,49.4%經常沒完成作業;39.8%的留守兒童感到孤獨,其中經常覺得孤獨的留守女童達到42.7%。
留守兒童問題是推進城鎮化進程中不可避免的陣痛。多年來,黨和政府出臺相關的法規和政策,為留守兒童做了許多幫扶、送溫暖工作;各種社會團體積極開展扶助留守兒童公益項目,許多關于留守兒童的紀錄片、調研報告,也呼吁更多的人關注、關心留守兒童群體。但與龐大的留守兒童群體相比,這樣的努力似乎只是杯水車薪。
關愛留守兒童,家長、學校和社會應形成合力。一是家長要主動溝通、經常聯系,多給孩子思想引導,防止“賺了點錢,賠了孩子”的悲劇出現;二是充分利用學校教育資源和教育力量,創設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通過多種途徑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三是對落后地區實行政策傾斜,鼓勵農村勞動力還鄉創業,或降低進城農民工子女的入學門檻,盡可能減少留守兒童的數量。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留守兒童寄托著家庭的希望、承載著民族的未來。管理引導不力,傷害的何止一家一戶?如何為留守兒童撐起一片愛的藍天,考驗著家長的責任意識、考驗著整個社會的良知、也考驗著黨和政府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