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國南方不少地區連降大暴雨,多個城市發生不同程度的內澇,尤其是城市局部區域發生淹沒汽車、沖垮商鋪等內澇災情。由此可見,一些城市的基礎設施在大雨面前不堪一擊,是實實在在的硬傷,動輒汪洋一片的景況被網友戲稱為“城市看海”。這樣的情況在多個城市反復出現,表明城市建設中的“里子短板”未得到有效改善。
近些年來的氣候變化一再表明,極端天氣頻發已經是城市管理者必須面對的現實。城市規劃建設中不能再有任何僥幸心理,必須時刻準備著應對極端天氣帶來的挑戰。
從近段時間不少城市發生的嚴重內澇中不難發現,出現“城市看海”的典型地區多是一些低洼街道、大型交通樞紐區域、涵洞、隧道入口處、城鄉接合部道路等。其實,這些老大難路段的問題長期存在,不少都是排水管線布局不合理、市政交通工程阻斷地下水流走向、道路修建導致雨水分流不暢等原因造成的。這些擺在眼皮底下的內澇隱患,卻一再被忽視,說到底還是“重地上、輕地下”“重面子、輕里子”的思想在作怪。
城市建設是一個生態系統,也是一個立體循環體系,理應地上、地下一同規劃,一同建設。但長期以來,一些城市的管理者、建設者,尤其是主要領導干部,把城市的面子看得更重,攀比高樓大廈,草坪面積,熱衷于地標性建筑,一心謀劃經營城市,城市光鮮的面子越攤越大,生態系統卻越來越脆弱。天上下雨、地上積水;天下暴雨,地上成河。扭曲的政績觀在大暴雨面前被無情地暴露出來。
暴雨給城市建設亮起的紅燈不能漠視。城市管理者應把治理城市內澇放到維護公共安全的高度予以重視,堅持問題導向,著力補齊短板、堵塞漏洞、消除隱患,切實增強抵御和應對內澇災害的能力。尤其要擺正城市建設的政績觀,把地下建設放到公共決策、資金投向、民生重大事項的優先位置,多做打基礎管長遠的實事,多當不圖名利只為城市永續發展的幕后英雄,扎扎實實地做好地下管網建設的“良心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