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果寧:果寧法師,字戒凈,禮從上圣下輝大和尚學佛,在廈門南普陀寺剃度出家,于上學下誠大和尚處受比丘大戒。現任廈門中華傳統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香港普緣蓮社住持,上海交通大學、廈門大學兼職教授。
小時候,我們提及想做的事情、想要的東西,經常會脫口而出。長大之后,生活在復雜的世界中,關于自己與生活,卻慢慢混淆了。
“我到底是怎樣的呢?”我們經常這么問自己,卻沒有答案。因為,小時候我們只是為自己而活。而現在,我們只是為別人而活。
我們往往依靠別人的認可來看待自己,從別人的眼中認識自己。別人說自己很美,我們就感覺自己很美;別人說自己很成功,我們就感覺自己真了不起,產生飄飄然的快感;如果別人說我們丑,或者說我們沒有出息,我們馬上就會變得毫無自信。事實上,沒有人真正地認識或者了解我們,除了我們自己。那些人了解和認識的只是我們的外表——我們的穿著打扮,我們的長相,我們待人接物的處事方法,以及諸如此類的一些生命膚淺的外在表現。沒有人能穿透我們的生命核心,哪怕是我們的親人、愛人,也無法真正認識到藏在生命核心里的那個真實的自我。
不幸的是,有時候,我們連自己也忘了那個核心的存在。因此,即使是我們自己,也不能回答自己到底是誰,是怎樣的人。
我們往往迷失在社會中,變得困惑不安,給自己平添痛苦與煩惱。很多人需要別人來肯定自己,也有很多人不敢承認自己,只有依靠占有名譽、權力、財富、地位等外在事物來肯定自己,維系脆弱的自信,而遭受一點挫折,便會灰心不已。更有一些人不相信自己,往往在別人身上看到他們擁有的財富,從而否定自己,失去自信,變得焦慮不安,不敢面對挑戰——我們并不了解自己。
不了解自己的人,是不會得到快樂的。
我們在一生之中,接納了自己的生命之花,然后我們需要去面對它、了解它、栽培它,對它綻放人生的微笑。在這個生活的時空里,我們每一個人生活的目的不全是為了追求財富、權力或地位,而是生活本身。我們的幸福和快樂,需要在生活中慢慢感受,用心體會,而不是靠別人的贊譽和認可編織而成的。別人的掌聲背后,站立的往往是一個孤獨、寂寞的自己。就像那些在舞臺上獲得了諸多榮譽和贊揚的明星,看似光鮮,但他們往往生活得很累,并不快樂。因為舞臺生活讓他們習慣了掌聲,習慣了在別人給的肯定中獲得滿足。當他們離開人群,面對自己的時候,他們只會感到孤獨、失落。沒有一個人,把自己活成別人的樣子,還可以得到真正的快樂。
古代一個皇帝想整修京城里的寺廟,便派人去找技藝高超的設計師,希望能夠把寺廟整修得美麗而莊嚴。
很快,大臣們找到兩組設計師:其中一組是京城里有名的工匠,另外一組是幾個和尚。皇帝不知該選哪一組,便出了個試題,給他們三天時間,讓他們分別去整修兩座小寺廟。
于是,工匠們向皇帝要了一百多種顏料和工具,而和尚們只要了一些抹布和水桶,便開始設計整修。
三天之后,工匠們裝飾的寺廟五顏六色,所用的工藝也精巧至極。前來檢查的皇帝滿意地點點頭,轉身來到和尚們整修的寺廟。
走進寺廟,皇帝愣住了。寺廟被打掃得十分干凈,所有的物體都顯出了它們原來的顏色,光澤的表面就像鏡子一樣,反映出外界的色彩:天上的云,地上的樹,以及對面五顏六色的寺廟——外界的一切,都變成了它美麗色彩的一部分,而這座寺廟只是寧靜地接受這一切。
皇帝被這種莊嚴深深地打動了。
事實上,每件事情都有自己的風格和特點,有時我們需要做的,僅僅是如實地展現它們。
每個人也都一樣。
不管我們是誰,是什么樣的人,我們都需要為自己而活。不要去羨慕和抄襲別人,不要變成別人的復制品。在生活中,我們首先需要面對的是自己。了解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然后去做。當我們真正為自己去栽培那朵生命之花時,我們一定會快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