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城市化背景下更好地助力大浪青年成長?11月22日下午,在青年夢中心交換空間一次針對大浪青年工作的研討會就此聽取各方意見。
好人好事TFC總干事、好青年IKDO理事長范志明首先向大家匯報了2014年青年夢中心公益聯(lián)盟和大浪大學堂兩大板塊的工作。他表示,一年來,公益聯(lián)盟和大浪大學堂不僅僅培育人才,也承擔著向社會貢獻人才的責任,進入2014年,我們已經(jīng)進入青年平臺、公共空間與外部資源重新磨合的階段。
深圳大浪辦事處潘蕓書記作為本次研討會的主持人,她向大浪之友們就今年“青工第三個8小時”工作提出了幾點困惑:公益組織和公益人的資源如何在大浪落地存在一定困難,開發(fā)的項目平臺比較單一,技能提升、職業(yè)規(guī)劃和人格成長的部分工作較少;宣傳力度有限,青工對青年夢中心的知曉度不夠。她希望能拋出這些問題,集思廣益,引發(fā)討論,共同商討調整策略。
好青年KIDO理事明亮:我們首先要思考,青工需要怎樣的交流和互動。從開發(fā)研究院的角度出發(fā),我們做的研究和青工的關系畢竟比較遠,青工需求與供給之間的關系缺少一個設計者和連接者的角色。
西利設計有限公司張西利:我一直在觀察青年夢中心的工作,確實感覺宣傳力度不夠,這里面有一部分是因為我們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工作沒做好。同時,我覺得青工并非全是技術需求(技術培訓),而是心理、文化的需求。
中國青年報駐深圳記者劉芳:對青年而言,當下最大的利益點是他們對自身人生規(guī)劃的希望。社會組織(特別是公益組織)目前還處于萌芽或發(fā)育階段,力量相對較小,很多問題的解決途徑還在探索中,需要時間。
益加益學院郭曉冰:我們學院有很多商業(yè)導師可以利用自己的業(yè)余時間來給青工朋友授課,在青工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和遠程輔導方面提供更多的支持,我們也可以設計一些項目鼓勵青工自己上講臺講課,充分發(fā)揮青工的主體性。我們做的“日行一善”項目也希望能落戶大浪。
南方科技大學教育學專家李旭:我們需要思考如何幫助青工梳理自己獨立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因為青工首先要成為一個心態(tài)健康的人,而不是一個問題青年。龍華地區(qū)聚集了這么多青年人,應該有一所社區(qū)大學,更系統(tǒng)更全面地關注“人”的發(fā)展。
大浪大學堂公益導師梅其興:大浪大學堂一年來開展的課程不少,但輻射能力較弱,主要是宣傳和課程設計存在欠缺,我們可以試著以此將活動服務到社區(qū)、企業(yè)。
港鐵公司劉滿嬌:讓青工實現(xiàn)夢想很重要,在夢中心通過職業(yè)改善作為改變命運的橋梁,同時需要政府擴大支持力度。
小鴨嘎嘎基金會馮曉:公益項目不一定以活動的形式來體現(xiàn),我們開展工作,需關注青工的自身權利、社會融入等問題。同時,我們也在推動公益生活化。
麥田基金會深圳區(qū)負責人鄧名皓:麥田也是在服務青工,我們的策略是把被服務者變成服務者。麥田有90%以上的志愿者都是打工者,我們組織這些志愿者參與各類支教活動,我們還會給志愿者提供各類培訓,讓他們學習到很多在工廠學習不到的課程。
好青年KIDO理事張媛媛在外出差未能到場,通過同事轉達了她的建議:青工想要什么樣的改變?能給他們什么促成這種改變?或許是我們應該思考的?;谶@兩點,一方面從青工自身需求出發(fā),為其提供有可能展現(xiàn)成就的平臺,促進個人內心的豐滿,促進青工與社會的聯(lián)結,提供打破階層的交流機會,鼓勵青工對勞動產(chǎn)生新的認知(當然,這也是全社會需要去關注的),提供新形態(tài)的勞動。另一方面,從項目設計的角度,可以創(chuàng)投青工參與的公益項目,成為除了工作、消費之外的與社會聯(lián)結的機會,讓青工從這種聯(lián)結中找到一種成就的豐滿,同時獲得能力的發(fā)展甚至社會關系的豐滿,更能發(fā)展青工文化。這樣的公益項目的創(chuàng)投需能夠有明確的成果,且成果可以被體驗到,能夠令青工真切的被感動,符合青工們的生活方式,能夠對青工生活的社區(qū)產(chǎn)生有影響,且這種影響能夠被感知,并被感恩。
大浪青年李朋:我通過參加一些青年夢中心的活動,漸漸走出工廠,接觸更廣闊的世界。但是,我身邊的很多人都是很封閉的,他們不愿意學習,不愿意接觸社會,他們就覺得自己是打工的,看不到未來,沒必要學習。我希望各位老師能一起來想辦法,讓更多的青工能夠走出來。
好青年KIDO工作人員天福:在大浪有一群像李朋一樣對自身命運有想法有掙扎的青年,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他們很有可能就會誤入歧途,前不久“打工詩人”許立志跳樓自殺就是一個慘痛的例子。
大浪黨工委書記何家鴻:大浪社會建設能取得一些成就,首功是大浪之友。通過討論梳理大浪之友的工作,我覺得可以分三點。第一,我們做了什么:我們找準了青工這個切入點,并為他們搭建了一些平臺和空間作為載體。第二,我們在做什么:我們聚合了青年力量,促進社會融合,完善社會治理。第三,我們還能做什么:突出青年的主體地位,保障青工權利,著眼于培養(yǎng)青年領袖,組建青年社團,政府提供引導和政策支持,同時融合好企業(yè)和青工的關系。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陸靜妍:日后,我們可以為青工朋友提供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支持,幫助青工建立虛擬學習、交友空間,以及遠程教育。
綜合開發(fā)研究院資深研究員李津逵:順著何書記的發(fā)言,我想做一個類似的歸納。首先,關于我們做了什么:我們做在大浪一個做了針對青工的社會實驗,我們沒有像傳統(tǒng)的切洋蔥式的購買服務那樣完成指標就了事,而是勇敢地有擔當?shù)亻_展了扎實的社會服務。第二,我們在做什么:我們觸碰到了城市化背景下實實在在的社會問題。青工問題本質上是農村問題的延伸。在城市化的浪潮中,大批青年從農村涌入城市,如何保障青工的公民權問題,如何從人的成長和全面發(fā)展的角度開展工作,是我們正在積極探索的。第三,我們還能做什么:青年工人在產(chǎn)業(yè)革命中扮演著先鋒作用。在產(chǎn)業(yè)轉型的背景下,是一如既往地采用自上而下的社會管理思維,還是還主體性于青年,我想我們在討論中已久有了答案。而我們在這個過程中,至關重要的是引導青工們形成獨立的成熟的價值觀,成為青工成長方向的方向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