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英國留學歸來的“wise”同學來電:武漢的英語標識蠻多都是錯誤的,看著別扭。那些英文錯誤,讓人“羞紅了臉”。記者在武漢街頭探訪,確實可見不少中英文標識“風馬牛不相及”,“洋相”頻出。(9月9日《武漢晨報》)
“建設大道”前后相距百米的標識竟被翻譯成兩個英文名,手動門閥旁的英文單詞在牛津英漢詞典里都找不到,“優先搭乘”被譯為“讓路”,更為奇葩的是,“往前走”被譯成“笨蛋”,這一切,讓外來的留學生“覺得好離譜”。
標識,至少有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是導向性,二是宣傳性。如果偶有個別英文標識有誤,人們尚可理解;然而地鐵的英文標識“洋相”頻出,也許在導向性上,人們大致上理解標識的內容是什么,但在宣傳性上,人們會對武漢印象減分,這不能不讓人“汗顏”。
首先汗顏的,應該是地鐵的官員們。責任不可推卸,地鐵的整體形象是地鐵官員的總體責任。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財力和精力,把地鐵的主體工程修得好好的,卻在附屬工程上搞得不盡如意。好比一個帥哥,穿一件雪白的襯衫,卻在領口上染上了幾滴墨水,扎眼得很。
最為汗顏的,當屬標識制作人或制作商們。俗話說,沒有金剛鉆,不攬瓷器活。承接了地鐵的標識制作,不單是標識的器材要過得硬,標識的設計也要過得硬,同時標識的內容必須要準確。三者任何一個出了問題,就是劣質產品,要么是工作敷衍塞責,要么不是專業人士所為,要么是施工之中存在“貓膩”之為。
真正讓人汗顏的,筆者認為還是武漢人。地鐵英文標識出“洋相”,其實是丟了武漢人的臉。武漢越來越有國際范,然而武漢的公共標識卻在犯著“小兒科”的錯誤;武漢精神倡導“敢為人先、追求卓越”,但是卓越沒追到,卻留下了粗制濫造。
事實上,武漢有著巨大的科教優勢,也有眾多的外來留學生資源,可以說專業的翻譯人才遍地都是,解決英文標識著實不是一件難事。只要地鐵集團的管理者、標識的制作者或者制作商們,多花一點精力,多征求一下意見,英文標識就能“國際接軌”。
建設武漢國家中心城市,精細化管理猶為重要,這也是“武漢精神”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