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上英文,提供便利本是好事,但是如果加的不專業不專心,反而是一種“不國際化”的體現。
媒體報道,武漢市的諸多公用設施上標注的英文標識有不少錯誤,有群眾表示,這些錯誤讓人“羞紅了臉”。
關于這些具體的用詞或者語法錯誤,專業人士應該不難判別,之所以還出現這些錯誤,無非是兩個原因,一個是工作不認真,在具體做工作的時候沒有做好基礎的求證校對工作,另一個原因是工作人員素質,很簡單的一點就是,負責制作安裝標識的人員估計英文不太好,管這個事情的政府工作人員同樣也不是很強,要不一眼就看出來了。
借著這個話可能會有人說了,為什么非要這些具體的工作人員英文好啊,他們也不是做這方面工作的人員。由此就又引出了一個疑問,雖然我們的英語教育已經普及到小學,但是以九年制義務教育的程度,能夠發現rotare是rotate的錯拼或者區分boulevard和avenue差別的人還是屬于少數吧?既然我們大多數人都沒這個水平,為什么非要強撐著弄這個面子事呢?而既然要撐這個面子,找到比較專業的人員會是很難的事情嗎?
國際化是一個很響亮的名號,很多的城市在建設上都有這個追求,“建設國際化大都市”,多有氣魄!應該說這個思路并沒有錯,但是盲目求洋,搞成形式化就變了味了。就說這個英文的問題,近年來,很多城市在道路交通等公共設施上引入了中英文雙語標識,但是從結果來看,有問題鬧笑話的不少,這不得不說是小問題反映出大毛病。有些政府部門,上有長官意志,下有形式應付,至于納稅人的錢浪費了和產生負面效應,那是另外的話題,只要能當時風光就好。
其實在歐洲的很多非英語國家,大城市里除了旅游景點,很多地方并沒有英文標識,小城市就更別說了,但這并不影響全世界的游客蜂擁而至。吸引游客的主要原因除了人文景觀更有城市的管理和市民的素質。
加上英文,提供便利本是好事,但是如果加的不專業不專心,反而是一種“不國際化”的體現,與其如此,不如在那些該好好抓的地方如窗口行業的素質、基礎法制的建設、市民文明素養的提升等方面做好扎扎實實的工作,外國游客不會因為地鐵上的英文標識決定來不來旅游,但是如果是一輛黑出租黑旅游大巴,卻可能會影響一群游客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