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葉裕民提供的數字,目前中國有8000萬人跨省流動,其中有4000多萬人在前十大城市,2600萬人在京滬深三市,“沒有這些外來常住人口的市民化就沒有中國的城鎮化,也沒有這些城市的現代化。”
中國的城鎮化,接下來的道路該怎么走?8月31日,在中國城市研究領域首個高層次多學科集成新型智庫——“中國城市百人論壇”成立儀式上,中國工程院原院長徐匡迪、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陸銘等人把脈中國城鎮化發展路徑。
對話嘉賓
中國的城鎮化:以中小城市為主還是走大城市戰略?
徐匡迪:中小城鎮是中國城市化的基礎。目前我國有2003個縣,還有853個市轄區,縣域人口占全國人口總數的70%,縣域地區的經濟生產占GDP的48%。不可能想象我們的城鎮化是在北上廣,而應該是全方位的,以中小城市為主。
城鎮化的總體空間格局有5個城鎮群,主要是指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長江中游地區和成渝地區。城鎮化的水平實際上是和非農產業比重同步提高相一致的,我國的城鎮化不是讓他們盲目進城,必須要有就業,必須有非農產業的發展。
我國的城鎮化過程中人口流動相對集中,從農村進入城市,其中廣東、浙江、北京、上海、江蘇、福建6個省市流動人口占86.8%,接近90%。流出地主要集中在安徽、四川、河南、湖南、江西、貴州6個省份。
有一個新的動向非常值得我們注意,2011年起省內流動開始超過省際流動。從2010年開始省內的流動已經達到52.9%,而跨省的流動降到47.1%,這和2010年以前,特別是和上世紀90年代完全不一樣。
楊偉民:目前的各種調查顯示,農民工不太愿意在中小城市落戶,原因是配套的體制機制改革不健全,這沒法給農民一個可預見的、全面的預期。在城市落戶后,能不能獲得平等的公租房,社會保障怎么辦,醫保、養老保險能不能無縫銜接;特別是承包地、宅基地、集體資產怎么辦,是收回還是流轉,如果可以流轉,是在本村流轉還是跨地流轉等很多問題都沒明晰的政策和界限。
我們的目標是到2020年解決1億人口的落戶問題,同時也希望更多的人落戶到中小城市和小城鎮。但目前的人口轉移趨勢是愿意進入大城市,特別是特大城市。規劃的愿望和實際的情況并不完全一樣。背后的原因是,經濟發展程度高、就業吸納能力強、公共服務好的往往是特大城市,而不是小城鎮。這樣經濟發展布局和人口分布的要求不完全一樣,需要引起關注。
陸銘:農民工是否愿意留在城市,未來是在大城市還是小城市,這個問題是需要科學的理解,這涉及到我國未來城鎮化是對沿海地區重點推進,還是在內地城市重點推進,或者在大小城市同時推進。
從政策角度,決策者是希望通過政府的行政力量把大量的資源引入到中小城市特別是內地中小城市,其中包括錢、建設用地指標等。但是,這些錢到底是用來做公共服務還是做開發區,差異非常大。現實中是把大量的錢和指標投向內地中小城市后,結果開發區遍地開花,導致地的城市化和人的城市化脫節。
從東、中、西部來看,地的城鎮化脫離人的城鎮化的情況嚴重程度依次為:西部最嚴重,中部其次,東部最輕。背后反映的是一個政府的規劃和城市工業發展推進的方向與市場決定的方向相違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