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宋立認為,我國的城鎮化是分離式的新城鎮化。農民離開村莊,進入城市,到工廠工作,到居民區居住。我國90年代前期是沿海地區的就近城鎮化,本地城鎮化,90年代是異地城鎮化,白天進工廠車間,晚上進工廠宿舍。這些年推進的城鎮化是勞動力的城鎮化,官方公布53.73%的城鎮化率就是把農民變成工人的一個指標,是勞動力指標。“我們的城鎮化過程,是一個分離式的、分步走的過程,作為勞動力的城鎮化先行,本人以及家屬作為消費者的城鎮化滯后,這是我國城鎮化的一個主要特點。”
有人認為,這是“偽城市化”,宋立認為,要客觀看這個問題。他說,雖然兩階段分離了,這是一種代價,同時農民工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也得到好處,這個過程現在可能快走到盡頭。為什么?勞動成本提高了,產業轉移到其他地方去了,異地勞動力城鎮化這個過程要減速了。隨之而來的是擴大內需、消費升級帶來的消費者城鎮化要提速。
宋立認為,我國城鎮化進入一個雙速推進、深度發展新階段。一個是勞動力的城鎮化進入減速階段,第二是消費者的城鎮化進入加速階段。“勞動力城鎮化減速不是一下降下來,只是說異地勞動力城鎮化減速了,但是隨著產業轉移、擴大內需、中西部地區一些經濟中心和人口中心的復興,在中西部地區的本地或者就地城鎮化仍然在加速,進入第二階段”。
再一個就是消費者城鎮化加速,勞動力本人、居家轉移的人落戶已經加速了,有穩定工作的人家屬在原籍的城鎮化也加速了。“今年春節后,有消息稱縣城的房子40%賣給了農民工,但不是他住,是老人和孩子住,老人醫療問題解決了,孩子教育問題解決了,在北方取暖問題也解決了,整個生活方式城鎮化了。”
由于勞動力短缺,所以各個地區很快落戶條件要放寬了,整個消費者城鎮化進入一個加速的階段,這個階段就是勞動力城鎮化進入第二撥或者進入第二浪,總體有所減速,但是消費者城鎮化由于我們人均六七千美元,大規模消費出來了,人口向城市集中這個趨勢,非勞動人口作為消費者這種身份的人口向城市集中這種趨勢也加快了,進入到一個雙速推進的階段。
這個階段跟以前階段的特點不一樣。“過去是工業區的建設,現在一方面是工業區建設,另一方面是居住區建設。消費者的城鎮化開始了,勞動力的城鎮化是需要廠房的,消費者城鎮化是需要居住區的,我們過去房地產市場發展的是城里人分到福利房,煤老板買大房子那個需求,那是房地產市場第一浪,現在第二浪,城市養老住房和農村人進城落戶的需求,雖然第二浪沒有第一浪那么強勁,但是第二浪畢竟是上升的勢頭,總體上我們住房需求是上升的,所以趨勢性的降價時間沒有到來,當然階段性的調整是不可避免的,這是從大的道理上講。從小的道理上講,農村人均收入水平是城市的三分之一,消費水平相當于城市12年前的水平。意味著什么呢?從2003年-2013年發生的城市消費革命要在農村復制,如果復制一遍的話,農村人口是城市人口的兩倍,消費能力是他的三分之一,意味著城市在過去十年的消費將會在未來十年被三分之二復制一遍。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的話,目前不大可能出現房地產市場明顯的降價,但是調整是不可避免的。”宋立說。
宋立不看好地級市,尤其不看好地級市的園區建設和居民區建設。就產業發展而言,地級市跟省會比,競爭力差,就消費者城鎮化而言,地級市跟縣城比,吸引力差,所以它在某種意義上可能是高不成低不就的地區,產業到這來覺得低了,人口到他這覺得遠了,人口到縣城是比較理想的聚集地,既沒有脫離他原有的生產,也沒有脫離原有的生活,地級市就進入孤島。
宋立最后談到,要積極推進雙軌式的就近城鎮化,包括三方面:一個是工業化帶動的勞動力就近的城鎮化。第二個是農村先富人口的就近城鎮化,第三是農民工家屬原籍的城鎮化。
他說,雖然就全國而言,工業化帶動的勞動力的城鎮化減速了,但是就中西部來說,還處在一個加速的時間點上。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沿海地區的本地勞動力城鎮化就是這么做的,然后它帶動了本地消費者的城鎮化,當地就近城鎮化也是這么做起來的,現在要做的在某種意義上是在當年東部沿海的升級版。需要注意的是,它必須是產業帶動,如果沒有產業帶動,生命力就不夠強大。這是第一個方向。
第二,穩步推進農村消費者的城鎮化。首先是先富的人口,也許到縣里去住,也許到市里去住,不能非得把他圈在哪個地方,幫他們提供條件,幫他們落戶。農民工家屬原籍城鎮化,這是“三個一億人”里面最核心的,也就是中西部地區一個億,這些人怎么解決?我覺得更好的,可能性更大的,是往縣城、地級市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