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第十屆全國人大環資委主任、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榮譽主任毛如柏今天(4月19日)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召開的第七屆中國城市化國際峰會上致辭時如是說:“以戶籍、土地二元分割為代表的制度設計缺陷所帶來的深層次問題日益突顯。大量農村人口向城市(小城鎮)快速聚集所帶來的公共基礎設施不足、環境污染、社會保障制度、社會治理結構滯后等制約我國城市化發展的‘半城市化’難題。”
在本屆峰會上,毛如柏說,第七屆中國城市化國際峰會聚焦城鎮化質量與速度,主題鮮明,吻合黨的 “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精神。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指出“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也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中國城鎮化的重要任務。”城鎮化已成為國家戰略。
去年12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分析城鎮化發展形勢,明確推進城鎮化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基本原則、重點任務。李克強總理在講話中論述了當前城鎮化工作的著力點,提出了推進城鎮化的具體部署。會議提出了“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鎮建設用地利用效率、建立多元可持續的資金保障機制、優化城鎮化布局和形態、提高城鎮建設水平、加強對城鎮化的管理”六大主要任務。其中,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解決好人的問題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關鍵。
毛如柏說,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城市化進程日益加快,城市化率的變化也很大,例如隨著流動人口增加、農民工大量進城,這在客觀上加劇了“半城市化”現象。城市化的本質是人的城市化,但由于我國城鄉分割、幅員遼闊、地區差異大等因素,我國存在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
毛如柏在就接受采訪時說,在我國城市化快速推進的過程中,一方面,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以“民工潮”形式進程打工,初步完成了勞動力的城市化;另一方面,城市發展亟需大量建設用地,從而造成了土地的城市化。由于城鄉系統之間的不銜接、社會生活和行動層面的不融合以及在社會認同上的疏離化,不論是勞動力城市化,還是土地城市化,并非完整意義上的城市化,由此帶來許多問題,也面臨諸多挑戰。這種被學者稱為“半城市化”的現象是農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轉化過程中的一種不完整狀態,其表現為農民已經離開鄉村到城市就業和生活,但幾乎享受不到城市市民的社會福利待遇和各種政治權利,他們在勞動報酬、子女教育、社會保障、住房等許多方面并不能與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在城市沒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未能真正融入城市社會,他們也被稱為“灰色人口”。顯然,這是一種殘缺的狀態,意味著經濟權利的不完整、政治權利的不完整、文化權利的不完整,意味著享受國家發展成果的不平等、參與國家文明進程的不平等。
在峰會上,毛如柏呼吁:“積極穩妥推進城市化,既是當前一項緊迫工作,也是一項長期艱巨的歷史任務。希望參與《中國城市化質量評估體系》研究工作的機構、專家學者和編寫人員,要樹立嚴謹的科研精神、采取科學先進的研究方法、扎實工作,在研究過程中要結合各地實際,開拓創新,為加快推進、提高中國城市化發展質量做出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