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到了,城市的空氣中彌漫著康乃馨的味道。然而,這個節日的過法,城市鄉村間還有些差別,尤其對于外出打工的母親,與孩子的團圓比較少,在這個節日里,她們更應該得到社會的關愛。
媒體上時常能看到城市母親的身影。“她”會不放心國產奶粉的質量而遠赴境外搶購洋奶粉,“她”在幼升小、小升初名校爭奪大戰的硝煙中出沒,“她”在為小胖墩兒現象以及中考體育測試糾結……
然而,還有群體十分龐大的“她們”,6000萬留守兒童的媽媽,她們渴盼著春節帶著禮物回家,盼著孩子暑假進城,可以一慰舐犢之情。偶爾,“她們”也會躲在報紙某個角落二指寬的新聞后面,抹著公眾看不見的眼淚:某池塘兒童溺亡,某地發生針對中小學生的性侵案,某農村學校發生食物中毒案……父母不在身邊,針對孤懸鄉村的孩子,一些傷害和危險便乘虛而入。“她們”最開心的,是孩子能有牛奶喝;是聽說孩子坐上了安全校車;是陪在孩子身邊,看他們安全長大……
相對于城里孩子“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偏遠地區農村娃的成長環境還有不小差別,來自鄉村的母親們的擔心,不容忽視。
提起母親,我們最常引用的是一句古詩:”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子女如小草,母愛如陽光,對兒童而言,成長過程中需要母愛陽光的照耀。目前,打工母親能攜家帶口進城的還不多,留守兒童需要更多的關愛。孤獨,成為很多孩子成長中的感受。這種感受會對成年后造成影響。城鄉之間的差距,家庭資源、社會資源和教育資源的不均衡,讓鄉村兒童的人生課題時常焦灼著“她們”的內心。盡管在各方努力下,改變正在發生,但因留守而產生的安全感缺失以及可能滋生的各種問題,是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沒有媽媽不想和孩子團圓,前提是團圓不會影響職業的穩定以及家庭的溫飽、孩子的教育。我們寄望于建立一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替代不得不離開的“她們”;寄望于城鄉在社會保障、義務教育等方面的盡快并軌,讓母愛不必漂泊;更寄望于正在推進的新一輪城鎮化,讓星羅棋布的小城鎮提供充分的就業崗位和公共服務能力,讓媽媽不必遠離子女,亦有發展機會和撫幼的經濟支撐……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不論城市還是鄉村,提起孩子的成長,母親們綻放的都是欣慰的笑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