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掃墓,村上很多老人挑著擔領著孫輩一起去。在墓地,孩子只知磕頭,并不了解墳里埋著的是誰。我們村的墓都在荒地里,有些是土葬后用土堆起來的,有的是火化后立了碑的,幾十個墓無規則擠在一起,墓地里雜草叢生。由于土堆墓沒有墓牌,只能靠記憶辨認,老人當然不會弄錯,年輕點的就未必了,于是年年鬧出上錯墳的笑話,今年也沒例外。
照例掃墓是全家老小齊出動,這是對祖宗的敬畏,可這幾年,村上的90后都在外地上學,80后大部分住在了市區,中年人都在廠里上班,閑在家的老年人成了上墳的主力軍。只有這些最正宗地道的農民才對先祖懷有絕對敬畏,上墳要幾個菜、擺什么祭品,規矩地遵守,絲毫不敢馬虎,更不會缺席這樣一年一度的莊重儀式。墓地只見老人身,不現青年影,清明掃墓懷念先祖、寄托哀思的本意越來越淡,透出鄉村文明斷層的些許悲涼。有的老人在上墳時相互感嘆:“現在我們這些老頭老太給祖先上墳,將來我們死了,誰來給我們上墳,年輕人連墳都認不得了?!蔽译[隱感覺,這種擔憂不久后將變為現實。
古詩說: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如今,清明祭掃的習俗沒變,但路上行人已無淚,心情不再沉重,很多年輕人已不知墳里的逝者和自己什么關系,也沒興趣打聽他們的身世和故事。清明掃墓其實應成為對下一代進行家族史教育的最好機會,講講祖宗生有幾個子女、如何一代代傳下來、生平事跡如何,教育后代對先祖要了解敬畏,讓年輕人懂得根的含意。這應成為清明節的重要內容和核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