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廣《天下財經》報道,溫州市房價已經連續下跌31個月,有消息稱,松綁限購的方案已經上報省里。溫州市住建委有關人員表示,當前的溫州房地產市場,給完善限購政策、降低購房門檻、促進剛需和改善型購房入市調整留下了空間。(4月2日 《北京晨報》)
如今被大家所討論的限購松綁,如果實施的話,也是用“政策”的面孔出現。作為房地產調控措施的出臺,是區別于行政法規和法律。由此可見,和四年前的“限購令”一樣,限購松綁恐怕也將面臨著“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命運對待。
如今的房地產市場空氣中,總是若隱若現地彌漫著利空的味道。對于并沒有實打實的完成多元化發展途徑的地方政府來說,習慣于躺在房產功勞薄上睡大覺的好夢將被驚醒。于是乎,在感覺到“頭痛”的時候,自然會有種“醫頭”的反應出現。經過幾次智囊團的權衡利弊之后,似乎發現“限購令”是最有文章可做的地方。
在這些論調中,我們會發現“剛需”永遠是不會缺席的主角字眼。當初為讓房價趨于合理區間的限購令,也正是給剛需者留有安得廣廈千萬間的最初夢想。而當四年一個輪回之后,如今又要以剛需之名,來為限購令松綁。角色還是那個角色,但臺詞已然不同。
不可否認的是在樓市雙向調控的大背景下,限購政策的松動是會給市場帶來敏感性的觸動。在被空降政策偏好的這個領域里,該項動作無疑會被認為是利好。但從大體來看,樓市是否還值得剛需以外的投資客們紛紛進場,這真的是個值得商榷的問題。
都說地皮是稀缺資源,但當下很多城市卻責無旁貸地變成了個大工地。在紛紛打著“觀瀾”“憑江”“覽天下”等噱頭的樓盤,卻根本扛不起和名頭相符的稀缺性。存量房的巨大,都讓某些學者開出了“6800萬套”的天量猜想,當然這也得到房產代言人任志強的炮轟。只是一個個“鬼城”的拔地而起,成建制的資本大軍裹足不前,這就炮制出一個新的名詞——滯漲。
中國的消費者在政策和房價的夾縫中已經有點缺乏判斷性。四年前“限購令”出頭,就被假離婚的群眾智慧給瞬間破解,以至于東施效顰者眾。而在杭州某樓盤降價之后,委屈的業主選擇了怒砸售樓部的方式。這種行為藝術,恐怕比那些“國十條”“限購令”更具有市場的沖擊力。所以,當房地產市場都已經有了“限購”之下的多種活法和臉譜之后,那給“限購”解禁,會不會有種多此一舉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