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審議《北京市動物防疫條例(草案)》,新增加“攜帶訓練合格的導盲犬等工作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受限制”。 而此前的征求意見稿提出,各種犬類不能進入公共交通工具。(11月24日新華網)
北京市的公共交通工具終于對導盲犬放開了,這是一個難得的進步。一個理性、文明、有序的社會,就應該做到這種“公共細心”,為特殊群體提供更多公共關心。
公共政策就該多一些溫馨的細節。導盲犬不僅是“盲人的手杖”、“指路工具”,而且簡直就是殘疾人的生命組成部分。具體到導盲犬能否上公交的問題上,即使導盲犬可能有攻擊性,可能會對公共安全造成威脅,社會也應該想方設法彌補這類漏洞和不足,比如給導盲犬注射狂犬疫苗,給導盲犬套上籠頭、嘴套等,避免危險發生。
所以,北京市對“導盲犬上公交”加上了“攜帶訓練合格的”定語,在安全可控范圍內,允許導盲犬乘坐公交,既降低了殘疾群體的出行困難,又對公共安全給予了最大化的維護,在公眾需要和殘疾人需要之間,找到最佳結合點,讓社會文明和無障礙出行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其次,這也是對導盲犬的充分理解和尊重。人們之所以拒絕導盲犬上公交,主要害怕受到導盲犬的傷害。這種想法可以理解,但卻是一種“錯誤的認知”。導盲犬并非一般犬類,無論從習性還是從工作能力上,導盲犬都是習性溫順的犬種。成為導盲犬的先決條件就是7代內沒有攻擊同類和人類的記錄,一條合格的導盲犬需要花費訓導師很大精力才能夠“畢業”成為盲人的眼睛。截至目前,全球還沒有一起導盲犬傷人事件。所以,北京市允許導盲犬上公交,也有助于讓上述安全常識得到更多傳播,提升對導盲犬的理解、接納程度。
這個規定是對殘疾人關懷理念的積極落實。經濟越發展,文明程度越高,對殘疾人的關心也應該越細微。殘疾人能否享受到社會無微不至的人文關懷、出行關懷,體現著社會文明程度。北京市允許導盲犬上公交,就是對這種人文精神的積極落實,這種人性化的規定讓社會同情心更為飽滿,會讓社會充滿更多溫情和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