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故宮舉行“5·18”國際博物館日系列活動。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活動中宣布,故宮正式開始全面禁煙。發現員工吸煙必定重罰,游客吸煙將會進行勸阻,不聽勸阻者將移送公安部門。單霽翔表示,故宮全面禁煙是下了很大決心的,阻力也很大。(5月19日《北京晨報》)
不論是從“平安故宮”的角度出發,還是從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立場來看,故宮全面禁煙都有著正當的理由。然而,一項新公共政策的出臺,不可避免地會和輿情民意發生碰撞。故宮,600年沒有禁過煙,全面禁煙既有來自外部游客的壓力,也有來自內部的壓力,吸煙的員工也不在少數。
然而,在阻力面前,故宮并沒有“服軟”,而是顯示出巨大的決心。一方面,一旦發現員工吸煙,將扣除全部門的防火獎金,并通報全院。另一方面,由于故宮沒有執法權,將對吸煙游客進行勸阻;置若罔聞者,將被移交公安機關。由此觀之,“無煙故宮”并不是一個冠冕堂皇的口號,而是一個剛柔并濟的社會規范。作為制度建設的新內容,“無煙故宮”如果在實踐中得到切實履行,發揮好制度應有效力的話,必然能夠實現禁煙的預設目標。
作為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筑,故宮也是標志性的公共空間。就此而言,建設“無煙故宮”既有利于實質性的文物保護,也是抽象的符號互動,向全社會和公眾傳遞出一個積極的信號:呵護公共空間,尊重他人權利,既需要個體道德自覺和行為自律,也離不開制度建設的作用。一方面,我們要讓那些已“有”的制度落到實處;另一方面,我們要讓那些暫時還“無”的制度及時生產出來。
這邊廂,不吸煙者義憤填膺地批評;那邊廂,吸煙者樂此不疲地行動。長期以來,在自愿還是強制的復雜關系中,在私人還是公共的模糊邊界里,禁煙始終處于一種尷尬的狀態。這里面,固然有公眾對“吸煙有害健康”的認識不清、重視不高,也有禁煙約束力不足、懲罰力度不夠的因素,更為關鍵的是,公共空間的衛生環境作為一種公共產品,很容易遭遇“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的搭便車困境。
從這個角度來說,“無煙故宮”既要靠制度建設,也離不開公眾參與。吸煙者要增加公共意識,遵循故宮全面禁煙的社會規范;不吸煙者要增強維權意識,對吸煙者的違規行為進行提醒、敦促和監督。畢竟,在許多時候,權利是需要爭取的,需要社會成員為之支付成本。每一個進入故宮的游客,既是“無煙故宮”的受益者,也是“無煙故宮”的建設者和維護者。
“美麗中國”的構建,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離不開每一個小我的親力而為。這,既需要觀念上的更新和重塑,也需要消費行為上的改變,還離不開社會責任的彰顯。遇到丑的、不文明的行為,我們也有義務去糾偏、化解和避免。當“無煙故宮”越來越多,“美麗中國”才會越來越近。